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分析——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

来源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地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分析是保障城市土地储备经营制度实施的有效依据,对指导城市土地储备经营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城市土地储备经营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重庆市江津区进行实证分析。论文的核心部分在于探索一种有效地评价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的方法,为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评价提供借鉴,并为促进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云南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很典型的山区省份,其固有的土地生态环境很脆弱,可耕地数量有限,且耕地质量较差。为了保障省域粮食安全,在耕地利用上需要建立科学的措施体系,最关键的是建立科学的耕地利用与粮食安全保障措施。具体可归结为4个方面:一是在耕地资源总量的保护与管理上,要实行严格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坚决保住500万hm2。耕地“红线”;二是在耕地质量的整治与建设上,要大力推进以坡耕地“坡改梯”为主体的耕地综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但过去主要是从单一经济角度论述和评价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本文基于耕地效能的多重性,提出须全面考虑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试图从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性及其效益的多重性出发,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探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新的评价技术与方法。文中具体提出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构建了包括耕地的经济
城市化是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本文利用“6S”模型对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的TM影像进行大气较正,获取四期的NDVI和土地利用信息,选择三种土地利用指标与NDVI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市NDVI平均值在1990~2000年间下降,从2000年后有略为上升趋势,NDVI的空间变化趋势与城市发展格局相一致;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变化率较大,城市用地扩展强度近期明
本文根据1996~2006年土地详查历年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滇东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应用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参数,结合文山州实际,测算了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近10年变化状况,还估算和分析了州域内各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近10年来,文山州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已由199
采用回归分析和脱钩理论,分析了重庆市1997~2005年耕地变化态势和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耕地的减少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关系,重庆市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下降。(2)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GDP对耕地的驱动作用随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而有所差异。(3)脱钩分析表明:脱钩指数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小趋势,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压力减小,但耕地保护的形势仍比
本文结合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分析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农村居民点数量与位置的变化。采用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认为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居民点减少主要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因素、社会行为等因素驱动。所以本文针对渝北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土地制度,发挥土地整理资金的导向作用。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利用GIS工具结合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济南市近10年来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济南市各地类中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变化幅度最大,建制镇用地增长迅速,耕地一直处于减少状态。其次,济南市各地区土地利用差异明显。城区土地变化率大,而商河、济阳偏小。景观多样性不断提高。农用地结构中,耕地变化率最大,逐渐被建设用地占用。引起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
环太湖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在创新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其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状况。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的太湖周边无锡市区为例,综合集成地形图、交通图以及TM/ETM土地利用遥感图像,应用SLEUTH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情景模拟,揭示不同土地保护强度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SLEUTH模型时过去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实现了较高精度的动态模拟。而在模拟形成的未来
本文将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空间相邻矩阵引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并与地类转移矩阵相结合,建立起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以济南市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为应用案例,探讨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对地类转换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类转换倾向性模型的构建能够有效地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相邻的情况下地类间的转移倾向,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对地类转换机制的影响,挖掘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本文结合长寿区实际情况,提出地域分异指标的确定原则,通过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将长寿区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并以此作为土地利用方式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