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关注学生需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人民教育出版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anj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需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的现状予以积极反思,提出今后教师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途径,以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知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中学科学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设置了三个培养方案,即生物科学教师硕士培养方案、物理科学教师硕士培养方案与教学艺术硕士(普通科学方向)培养方案。这三个方案要求学生修30学分的课程,前两个培养方案面向高中教师,要求撰写研究论文,还开设了学科前沿研究课程,后者面向幼儿园至初中教师,不要求撰写论文,其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三个方案的共同点是课程主体内容密切结合学校的学科教学,课程体系具有多学科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教学改革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即使在同一种改革理念下由于对教学改革思考的视角不同,学术争论喋喋不休,在倡导百家争鸣的同时呈现出鲜活而不同的研究旨趣。在影响教学改革的诸多因素中,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对教学改革的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师的知识基础存在的片面化、扁平化、碎片化、板结化问题阻滞了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发展。自然哲学作为人类一种亘通古今的爱智慧,其古朴的认知需求、广谱的认知视野,延异的认知方式能给予课程实践者知识基础的改善提供以下建构思路:延展区格化认知,以建立知识与世界、生活、心灵的本真联系;统整断裂性知识,使知识基础更为宽广,并具有良好的自组织与意义生成能力;历时化共时性知识,恢复知识的历史文化语境,理解知识得以创
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在目标及内容方面存在内容冲突。为了缓解这些冲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高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育教学及评价工作,高考也要在报名社会化、命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改革。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各自的利益需求,体现出公益与私益的冲突以及私益与私益的博弈,从而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为促成校本课程的真正开发和有效开发,应寻求制度上的创新,通过建立利益补充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改变利益博弈结构,增强多元利益主体的相互信任,实现教育利益关系格局的调整。
“课程统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又译”课程综合化”),在西方教育及发展中已有百年历史,并成为21世纪世界性课程改革的核心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纷纷致力于“课程统整”的构想与实践。在我国台湾地区“九年一贯课程”改革中,“课程统整”成为改革的最重要特征,并引发了“课程统整”的台湾现象。基于“课程统整”的台湾经验,对“课程统整”进一步探讨实有必要。通过深化理解“课程统整”,为我
我国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是普遍认同的,但教学行为没有多大的变化,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瓶颈。在发生学看来,事物的转化总有内在转化机制,就是事物的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系统运作方式。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内至外的转变 过程,理解是新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起点,内化是转化的基础,生成是转化的关键,外化是新理念的践行。四个阶段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合作学习也成为课堂上教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与偏差,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合作学习的目的。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最终效果。因此,本文从合作学习中的分组这一环节为出发点,讨论现阶段的合作学习中分组所出现的问题
现代课堂教学从价值角度讲应然是充满理性精神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都应以理性为根本和立足点。由此,要立足我国国情、教情,传承传统,坚持教学理性,不断推进我国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当今时代,伴随实践主导形态的转换,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促进学生这种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以“用中学”重建知识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用中学”是旨在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知识学习方式,其过程体现了学习者将公共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观念和行动,进而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习者实现着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