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克服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性,是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社会构建活动,不仅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为此,应依据生态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中国的实际状况,来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
其他文献
列奥·施特劳斯是美国现代著名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他倾其毕生精力探求政治哲学的本质及其历史变革,思考什么是政治哲学以及政治哲学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他对政治哲学思想
基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流行的自然主义主张所有现象都受自然律辖制,或者自然科学的方法适用于研究的各领域。采纳这种自然主义就不能在自然之中说明意义、意向性和规范性之类的
会议
通过对商谈伦理学的建构,哈贝马斯完成了对交往行为理论的论证,把理论层面的交往理性扩展到实践层面的交往理性,商谈伦理学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批判的社会理
“言意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论争之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指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问题。早在先秦时期,言意问题就得到了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思想家的普遍关注。对这一
“仁”与“爱”分别代表了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儒教与基督教的两种伦理原则。“仁”与“爱”的相同之处表现在:人本主义宗教的儒教和以神为中心的基督教都关注人类超越自
会议
对比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和伦理性特点。而这两大特点之间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他们联系的桥梁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奠基人,仁
人文学科关注的中心或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自身,是关于人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等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
在《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杜尔凯姆提出了“范畴源于社会”的独特范畴观。认为这样可以调和哲学史上经验论者和先验论者对于范畴的长期争论,能集中两种对立理论各自的
现代社会的复杂系统存在固有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催生了新的科学建构与解释——后常规科学。后常规科学以不确定性与质量保证为核心,不仅是对解决问题的传
会议
自古以来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认为死与生同样重要,藏传佛教(尤其是密宗)对死后的现象很早就有完整的论证。索甲仁波切(SogyalRirpoche)于1992年出版的《西藏生死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