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域下民族神话的读解与演绎--以《诸神之战》为例兼探讨民族神话的现代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k1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电影《诸神之战》进行现代读解,分析借鉴世界古典神话的现代电影演绎;同时,立足中国古典神话实际,以后羿射日神话为例,着力探讨中国古典神话的现代电影演绎之可行途径.探索中国古典神话的现代电影演绎,无疑具有现实可行性和资源独特性,同时,也是时代和文化发展使然。古典神话的电影演绎原则应当是:在保留古典神话原有气脉、弘扬其民族精神的原则上,大胆想象,合理增删,精心营构,再融以现代视野及现实思考,以一种符合当代观众审美习惯、乐于接受的叙事方式表现出来。对于当代再造(重述)神话而言,学术底蕴比想象力更加重要,重述神话作者们必须具备较为宽大的世界视野和丰富的民族神话知识,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如果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在创作时就会缺乏想象力,捉襟见肘,无法给作品注入足够深厚的文化含量。
其他文献
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政治规范和价值标准,是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和公共生活扩大的需要.社会转型中的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公共生活的扩大以及个体的优化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公共精神.政府在公共精神培育中起着主导责任:培育公共领域,让公共精神成为行动者的自觉认同;突出国民、公民、市民、村民等同质身份文化;宣传以地域为命名单位的文化特色.
公元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在我国西部建立了西夏政权,完成了西北地区的局部统一.西夏处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通宋金、西联大食、高昌等政权.为增强国力,西夏对内实行各种政策促进国内发展,对外加强与各政权之间的交流.西夏统治西北的190年间,其各项政策对这个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是对前代的继承,更为之后各王朝经营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现如今"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开发
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价值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特色学校创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发展几个方面.但存在过分强调民族地区教育差异性或者统一性两种价值倾向,这就导致忽略民族文化间的交融或者产生校本课程开发同质化.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既要走具有民族地区教育特色的开发之路,又要考虑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外部性,与其他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互补,在发展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契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地名的地理位置、地名起源及名称变化等地名文化的研究,探讨延边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地名是记录当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与民俗、军事、政治、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可为研究当地历史与文化提供宝贵资料.作为中国朝鲜族自治区,延边地区的地名尤为特色,其土著民族满族、从朝鲜半岛跨境而来的朝鲜族,及迁移而来的关内民族汉族,共同构成了延边地区多元的民族形态.这些民族在开拓和建设边疆的过程中,产生了各具
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发展是一个包含经济、环境、社会、公共治理和贸易伙伴五个维度的复杂反馈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的方法,分析沿边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发展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因果反馈关系,构建包容性发展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广西东兴市包容性发展系统为例进行系统仿真,通过对模型中主要参数进行模拟调控,提出东兴市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转变政府职能是沿边
宁夏生态移民无土安置是将区内山区农民由政府组织转移至城镇、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就业,安置地不再为其分配土地,但保证其享有保障性住房及基本社会保障,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对象则通常被称为劳务移民.劳务移民劳动素养差、社会适应能力差、家底薄、社会保障不充足,是无土安置区的弱势群体,被边缘化风险高.因此从政府层面改革和创新完善劳务移民安置政策和社会帮扶措施,增强贯彻执行帮扶政策和措施的自觉性,发掘适合劳务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组成部分与推进措施,必将对我国各方面的建构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建构也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必将为中国的国家认同建设提供良好契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将不同民族对各自民族的忠诚引向对国家的忠诚,将多元的民族认同引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通过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以及在各民族
"非经济因素"对跨文化跨区域经济活动虽不表现为直接的经济冲突,但它们却无所不在.当下我国民族地区扶贫行动失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对非经济因素制约作用的忽视.所以,只有重视对人、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研究,经济活动中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也只有这样,民族地区的扶贫行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藏传佛教自形成到现在,让众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成为其教义的主要内容.佛教在设置的万物皆有佛性、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精神中,一方面给予了众生安静祥和的心理境界,另一方面又促使教民有一种普渡众生的强烈愿望,这也是藏传佛教伦理精华所在.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从建设和谐家园做起.以藏传佛教千年历史中积淀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放异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关于如何保护
苗人的社会组织结构中表现了苗人的群和群体主义,但这个群和群体主义来源于其鬼文化信仰中崇信对象的群体形式,我们称其为"鬼群"."鬼群"的存在影响苗人文化的方方面面,民族志的资料中有许多例证.在把苗人的鬼群与中华的"井田制"群进行比较研究中,发现了中华的集体主义、"儒家合理的集体主义"与苗人群体主义的本质区别.以及苗人的平权社会组织建构与中华集权社会组织的不同的文化基因建构,认为平权社会和集权社会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