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性、集群内外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绩效

来源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raym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群的嵌入性是影响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但是何种强度的嵌入性更利于集群创新,学术界尚未定论。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的技术创新生产函数,该生产函数充分考虑了集群内外的知识溢出以及嵌入性对知识溢出的影响。通过两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分析了集群企业的最优关系嵌入强度,得出集群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与集群的嵌入性呈倒U型的变化规律。对这一结论,文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
其他文献
民营科技企业秉持机制创新,保持了30年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有机组成部分。文章重点论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态势,以及不断创新发展机制,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主体和区域创新的重要载体。
区域创新三螺旋模式及其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创新主流理论之一,并在实践过程中彰显出其强劲生命力。为了更好促进该理论的研究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有必要对国内区域创新三螺旋研究文献的进行综述分析。首先对三螺旋区域创新模式的理论研究进行总结,然后从其实践应用研究的角度分析目前研究热点和难点,最后预测区域创新三螺旋未来研究的趋向。希望本研究能促进我国区域创新理论建设及其实践发展的步伐。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体系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对于完善市场环境、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都有重要影响。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中的影响因素很多,涉及科研体制、观念意识、市场机制、技术成熟度、利益分配、资金投入、政策保护、中介机构等一系列因素。论文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
企业是否成为产学研合作主体是产学研合作成败的关键。企业要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就需要在研发决策、研发投资、成果分配、产业化、科技信息和技术转移等方面成为主导者。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到当前浙江企业的主体性地位程度较低,企业没有真正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中,浙江企业仅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在产业化、研发决策、研发投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主体意识,但是整体来讲没有形成有效的主体氛围,难以有
本研究首先提出风能产业发展模式的两阶段发展模式研究,包括四个分析维度,分别为:“技术-自主与开放创新维:即在二个阶段上(初创技术与主导技术)本国技术与引进技术的竞争,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的互补;“市场-本土市场与国际市场维”:即新用户与老用户的竞争,消费者对新技术的认同程度,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补性产生条件研究;“新旧企业竞争维”:即新产业的诞生与老产业的竞争,已在位企业与新企业的竞争,互补与替代
当前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关注度处于急剧增长的态势,相关研究文献不断增加。在中国全文期刊等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数据,通过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绘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与重大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支撑体系研究;战略重点与政策导向;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
从产业链和技术链的角度对产业技术路线图做了界定,结合其基本内涵,设计了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评价产业技术路线图各个分项指标和综合效益的思路和方法。
经济及其社会发展的根本机制是信息相互作用机制,即信息动力学机制。而什么是信息,则必须借助“势”概念的科学定义才能得以清楚地阐述。在势概念的科学定义基础上研究势的产生和运行机制的科学叫做势科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就是生产最大的经济信息量,营造强大的经济信息势。由于信息的作用机制即势的运行机制是“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由此产生差别最大即相反,联系最紧即相同,既相反又相同即相反相成,即
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资金短缺瓶颈,探讨装备制造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问题,从而为产业升级的融资推动提供微观证据。基于2004-2010年国内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表明:①国内装备制造上市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存在融资约束,国有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融资软约束问题得到了证实。②随着银行与股市融资环境的改善,非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融资约束得到明显的缓解,而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融资约束无明显缓解
从融合创新的角度,以东软集团(Neusoft)为例研究企业融合创新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分别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融合,软件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以及产学研融合三个方面对融合创新的企业发展模式进行了阐释和相关分析,说明融合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