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与回顾--油印的汉学工具书《国外“中国研究”文献索引(1978,1-1981,11)》及以后

来源 :北美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gofly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学工具书《国外"中国研究"文献索引(1978,1-1981,11)》,这份油印的非正式出版物,发现有很多错误,但它的实用性和短时的效应性恰恰是图书馆工作的特点之一。印好以后的使用有两个特点,一是读者可在柜台自取不收费,随意使用,二是凡刊登的条目都可在本馆借到原刊原文。今天回过头来从整体上看,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下的时事、新闻的文章远远多于古代史的。美国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的关系远比欧洲国家和亚洲的关系更重要更现实,尤其是越南战争,它几乎使每一个美国人都开始关心亚洲问题。但是本文只关注欧美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索引在分类上一再改动,亦由文章的内容决定。停刊的原因仍然是图书馆只为自然科学服务的大方向。本文用示例的方法介绍四十余种英文汉学杂志当中历史、哲学史、宗教史、艺术史等方面的情况,以求管中窥豹之效。汉学杂志刊载的研究中国的语言、哲学、宗教、经文等方面的论文非常多,多数都艰涩难懂,选了16例 一般的古代史,如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民族关系和科学技术史的论文8例当时不太重视而当今很热的艺术史文学史方面的论文。
其他文献
戈鲲化是美国哈佛大学聘请的第一任中文教习,被称为"中国赴美任教第一人".作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他与美国汉学研究的起源直接相关.如当时《哈佛纪事》(Harvard Register)所称:戈鲲化"是他所隶属的古老国家以及我们所属的新兴国家间的一种秘奥的联结".这种中西、新老间的相互联结,具有重要的文化蕴涵与意义.本土文献资源的缺失,在戈氏自己多年生活的国度,却未能找到相应的资料,无论如何总是一件
在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中,卫三畏(S.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中国观处于总结地位.卫氏的中国观一方面对此前西方中国认识的简单化倾向做了清理;而与此同时,在承继裨治文中国认识的基础上,卫氏更为系统地从西方近代化的视角检视中国文化,实质上也开启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传教士力图"会通中西"的先声.
中国自古既有重视风俗的传统,除了加强对各地风俗的观察,还把风俗提高到"治国安邦"的政治目的,并采取了一些移风易俗实践.宋代风俗在承继隋唐五代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点,尤其民间风俗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对官方风俗产生渗透和影响,使上下风俗出现了交流与互动.在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语境下,宋人在重视风俗的同时,倡导正确的社会风俗观,并从政策法制、科举教育、帝王官员的
学界讨论明代风俗,常被明人观念左右,认为明初是风俗淳厚的时代.查阅明初士大夫的相关言论,则并非如此.明初士大夫认为风俗与治乱兴衰、等级秩序等问题直接相关,故而极力要求恢复传统儒家伦理秩序,实行教化.这背后其实体现的是强烈的"时代感"以及恢复社会秩序的努力.
中国传统风俗观强调风俗的政治文化特性,并将移风易俗看作教化治国的重要举措.明嘉靖初年,针对广东"重淫祀"、"礼教不兴"的风俗现状,时任广东提学副使的魏校以广州府城为中心,发起了覆盖广东大部分地区的捣毁淫祠运动.对此,历史学者科大卫和井上彻已有深入研究.但他们着重从地方社会与国家整合的角度呈现魏校毁淫祠的过程及历史意义,而忽略了事件本身作为中国传统移风易俗实践的意义.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移风易俗观念
神话形成于人类的史前时期,经过世代口耳相传积淀成为人类重要的文化成果,在民间文化传统中一般具有神圣叙事的特征。神话的神圣性源于它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神话不仅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而且是传统民俗的不可多得的教科书。神话的延续与传承往往与民间节俗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等重大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以民间逐渐恢复的丧葬和祭祖习俗为例,认为许多民俗仪式环节都离开神话的解释,否则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其中,在少数
会议
从不同时代的不同记录来看,中国农事器物并非被简单地作为孤立的"器物"予以描述,而是被人为地赋予了诸多意涵,成为"天工"之技、"本土智慧"、"民艺"乃至"平民历史"的载体;这些记录还将农事器物纳入不同的范畴,如南北区域、世界共时与历时系统、"文化生态",甚而间接借助"残片"来"构想"失去的整体;在再现农事器物与人的关系时,不同的记录具有不同倾向,或指向器物的性别、阶层意味,或偏重器物的操作方法,或强
史华慈不仅是一位国际公认的、杰出的中国思想史家,而且一个更深的层次上,他的整个关于中国思想的历史研究,只不过是他自身深邃思想的索引或注脚。史华慈的历时性研究仅是一种共时性的表象,对他本人来说,这种历时性研究甚至是一种昭示其共时性关切的工具,这一信念已得到中外一些重要学者的认同。当然,努力开掘史华慈深邃思想的宝藏,直至今日离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还有相当的距离。作为一个研究项目,本计划自有其自身的尝试与
本文以近代中国人编译撰写的西洋史、印刷史著述为主要考察对象,分析这些文类如何表述古腾堡印刷术及其与中国印刷术的关系,又如何将之体现在历史书写中,进而改变和形塑了中国印刷史的书写乃至近代中国关于印刷术的集体记忆,其中还会涉及日本因素的影响。但论文主旨非为考量古腾堡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情况或对中国的实际影响,而是重点讨论古腾堡这个符号在近代中国历史书写中的再现、接受和使用,以及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通
众多北美学者从事上海史研究,上海史众多方面被北美学者研究,上海史研究热在北美持续不衰,这在北美学者的中国学研究中,是个不争的事实.以至于他们有时开会,要特别标示,讨论上海以外的地方,beyond Shanghai,不讨论上海,因为一讨论上海,人们就会将目光聚焦到上海而冷落其他城市.而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会从事上海史研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上海有意义,有趣味,有特质,有资料。在研究上海史的北美学者中,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