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一次灰霾过程污染物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锡地区2013年11月6日至13日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灰霾污染过程.其中,11月6-9日是灰霾的形成持续时期,11月10~13日因冷锋快速过境,清除了大部分污染,使得空气质量转为"良".在此过程中,地基遥感大气颗粒物激光雷达对空气中的气溶胶垂直分布进行了实时在线探测,同时地面监测仪器分别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大气碳黑浓度、大气成分等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结果表明,污染时段气溶胶颗粒物主要分布在1.8km以内,从近地面至高空1.5km,颗粒物产生的峰值消光系数接近1km-1;清洁时段,由于垂直扩散条件改善,近地面颗粒物明显减少,产生的消光系数不足0.5km-1,颗粒物随高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规律,在1.5~2k m高度处,几乎没有颗粒物分布.退偏振度的监测结果发现,无锡站点附近的颗粒物产生的退偏振度不足0.08,以球形细粒子为主.由于颗粒物垂直分布规律不同,使得近地面的PM10,PM2.5和BC质量浓度水平在污染时段中较高,分别为165μg/m3,145μg/m3,4μg/m3,是清洁时段的2.48倍,2.76倍和3.66倍;超过93%的污染时段出现PM2.5/PM10>0.5,说明此次污染细粒子的贡献较大.近地面大气成份监测结果给出污染时段大气氧化剂平均值约为63.4ppb,最大值超过130ppb,其平均水平是清洁时段的1.73倍,说明此次污染过程中大气氧化能力增强.气象条件进行分析发现,污染形成过程中由于较低的大气压力、高温、高湿形成的静稳天气是造成污染程度加重的客观原因,而锋面的移动使得大气水平、垂直对流运动加剧,污染物得以迅速扩散,空气质量转好.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2002-2011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结构分解分析方法,将中国主要工业品外贸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实证结果显示:2002-2011年,规模效应使得出口隐含碳增加了7667.71亿吨;进口隐含碳增加了6100.06亿吨.结构效应使得出口隐含碳增加了115.6亿吨;进口隐含碳增加了405.65亿吨.技术效应使得出口隐含碳减少了-37.92亿吨;进口隐含碳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