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传媒人才规格创新模式探析

来源 :第七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出版业呼唤网络与数字技术的极客,亟待优质内容与符号传播的创客,缺少与用户真诚沟通的客服。任何AI都不能取代人的知情意。出版业是思想者创新的圣地,知识服务要求出版传媒人才深谙传统出版流程,以跨学科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技术能力、思想力量和专业编辑能力,成就出版物传播的文化理性和正能量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以需求侧管理为主线的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尤其是传统出版业以载体形态划分产业界限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媒体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出版人才培养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在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同时,重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注重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出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认为或许可以成为戴文葆先生那样的学者型编辑,在《光辉曲折的编辑生涯》一书中学到用心专注,是优秀编辑的重要特质,一丝不苟,是优秀编辑的明确坚守,家国情怀,是优秀编辑的特殊品质。
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所谓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把那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时代出版企业除要和本行业竞争以外,还要和跨界行业竞争,故其对人才的需求增多,对人才的标准也相应提高.有人才做支撑,出版企业才有可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启动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版业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从那时算起的,迄今已走过了四十个春秋.笔者认为,出版业作为并不具备高精尖生产技术的内容服务产业,能够支撑其事业长久发展的基石,恰是那些依赖于优质人力资源才得以涌现出的创造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过往四十年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实现方式进行一次归纳,这样既有利于人们从过往的历史中总结成功的经验,也便于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当下飞速变
出版业要不断创新,实现跨界融合发展以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转型浪潮,迫切需要对人才的专业培养和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出版硕士教育是解决出版业人才紧缺和不适应问题的重要渠道.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出版硕士教育的国家之一,对此,已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研究,但其研究方法以文献调研和综合研究居多,个案研究略为不足,仅有潘文年等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纽约大学、佩斯大学与我国出版硕士教育的差异.本文欲采用个案
7月13日,“寻找中国好声音”的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又开始新一季的热播,口碑很好.在出版人才理念创新方面,寻找人才好制度是出版人要做的事情.人才强国的建成,一靠人才,二靠制度.对出版行业而言,人才强社需要“人才培养,制度先行”,以制度优势集聚人才优势是出版人才理念创新模式的最佳出路.本文从出版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阐述国家、行业和出版社层面已经在做或需要补充的人才好制度来推进出版人才理念创新.
在出版人群体中,有一种出版人尤其值得关注和研究,那就是学者型出版人。学者型出版人奋斗在出版实践一线,在做好企业管理者的同时,对出版业改革发展进行理性思考,积极推进编辑出版及其相关学科的学术理论与实务研究,撰写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和理论著作,既推动了出版业的改革实践,又对我国出版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业单位体制机制经历了从事业单位到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再到市场竞争性文化企业的转变.与体制机制的清晰转变轨迹相比,出版界将作为其人才队伍核心的编辑定位为“杂家”这一事实却始终未有根本的转变.因此,长期以来,对编辑成才之路的探究始终是印象式感悟多于学理性考察.很多专业人士认为编辑成才之路并无规律可循,即使有成才之路,不同路径之间也没有什么共性.然而,如果将考察的焦点集中在中国出版界最
2007年5月,作者负责编辑《之江新语》,《之江新语》成为作者26年出版生涯的难忘经历和宝贵财富,伴随和影响着作者从一名普通编辑一路成长为总编辑,必将使作者终受身益。
从综合性大学和外语类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看,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中国高校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之一。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的提高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二是将经济商贸与中国文化作为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三是建立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