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催化链转移聚合

来源 :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cm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催化链转移聚合是制备末端带有双键的聚合物的一种自由基反应。为了实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纳米二氧化硅的组装,首先用将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官能团化,使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带有不饱和双键,然后表面官能团化的纳米二氧化硅再通过催化链转移聚合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得到表面接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纳米二氧化硅。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A)和凝胶色谱(GPC)对复合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催化链转移聚合反应,末端带有双键的聚合物链接枝到了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
其他文献
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强制环流反应器不同流动区域中气泡平均直径的半理论半经验模型。模型结果表明,平均气泡直径随内环表观气速(UGr)的增加而增加,随外循环液速(Ucir)和颗粒浓度(εs)的增加而减小。在单气泡受力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导流筒上行区和外环环隙区气泡终端速度半理论半经验模型。模型结果表明,气泡终端速度随UGr 的增加而增加,随Ucir 和εs 的增加而减小。
采用不同的熔融温度,配以喷雾快冷法制备了SnSb金属间化合物,用差热分析和XRD 对产物进行了测试表征。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模拟计算与讨论,给出了产品制备温度分别在750 和950℃下的分子点群示意图。发现锡锑化合物在升温过程中,熔体的结构会发生变化,不同熔融温度下制备出的材料的晶体结构不同。脱硫试验结果表明,900℃以上熔融喷雾快冷制备出的材料具有较好的脱硫性能。在SnSb 和原油乳化液质量比为1
本文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原料,在水介质中,以过硫酸钾(KPS)引发丙烯酸乙酯(EA)与HPMC 的接枝共聚反应。采用FT-IR,XRD 对HPMC-g-PEA 接枝共聚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预接触时间、链转移剂异丙醇(IPA)浓度对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率在反应温度为65℃时达到最大,而随反应温度升高,接枝效率始终是降低的;提高单体浓度、延长KPS 与
本文以正硅酸乙酯和硝酸镍为原料,La2O3 为助剂,用溶胶-凝胶法结合超临界干燥和常规干燥制备出Ni-La2O3-SiO2 气凝胶和干凝胶催化剂,并用BET、XRD、TG、TPR 和H2-TPD 等方法进行了表征,以间二硝基苯液相催化加氢为模板反应对所制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评价。
本文提出了一种可以改善强放热气-固催化反应传质性能的新型金属基结构化催化反应器新思路,通过采用金属基质并在金属基质的管内壁上插入具有高热导性的多孔介质实现强化传质的目的,并通过CFD模拟验证了其可行性。
以硝酸亚铁为原料和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α型、γ型和非晶体型三类晶相的Fe2O3 高温变换催化剂,并以催化剂表征和性能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制备催化剂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价. 结果表明:(1)Fe2O3 的初始存在晶型对变换催化剂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尽管γ-Fe2O3 晶型的催化剂有着比α-Fe2O3 晶型的催化剂更高的初始活性,但其结构的不稳定性(缺金属离子的尖晶石晶体结构缺陷),造成催化剂强
利用声发射检测技术,根据浆液碰撞壁面产生声发射信号的机理,结合小波分析,定性描述了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参数随浆液浓度和搅拌转速的变化规律。以高密度聚乙烯和正己烷体系为例,分别考察了平均粒径为0.3 mm、0.5 mm、0.7 mm 和混合颗粒等四种聚乙烯,在浆液浓度为0-0.4 g·ml-1、搅拌转速为300-800 r·min-1 条件下的声发射信号。实验发现,在完全悬浮的条件下,将声发射信号在0-
本文旨在建立一种适用水和底泥沉积物中工业排放的五氯酚PCP污染程度的分析方法。从复杂基质提取五氯酚采用了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方法,乙酸酐乙酰化后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本方法取得良好的回收率和重现性。泥样和水样平均回收率在89.2﹪和111.0﹪之间;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2﹪和5.55﹪;方法检测限达到2ng/L,低于美国环保局限制的饮用水中五氯酚最高含量。用本法迅速测定大沽排污河
气体水合物的高效快速生成是利用水合物方式储运相关气体的关键所在,水合物的生成受气体组成成分、反应温度与压力、水-气接触方式和添加剂等诸多因素的控制,这些因素制约着水合物的生成结构类型、反应速度和含气量等物理化学性质。从结晶的过程考核气体水合物的生成包括溶解、成核与晶体生长三个阶段,其中成核过程是控制水合物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旦成核水合物即可在临界晶核母体上快速生成。本文利用高压水合物生成装置通过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纳米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文章围绕纳米润滑材料作用机理、纳米润滑材料研究进展、润滑油的表面修饰等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