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螺标识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 :2012年全国小型型钢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xu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碳化钨硬质合金辊环硬度高、耐磨性好、耐热性差、不易加工,承钢引进激光技术,利用激光汽化金属的原理,经大量试验,确定了激光束的波长及功率等关键参数,掌握了激光加工碳化钨硬质合金的特性参数,并成功研制出辊环刻标机,实现了盘螺轧标识。自2011年,承钢盘螺全部实现刻标识,标识清晰,增加了产品的可追溯性,深得用户好评。
其他文献
超磁致伸缩作动器(GMA)是由超磁致伸缩材料作为主体的新型作动器,以能够产生磁场的恒流通电线圈作为驱动机构。本文利用开关电源功耗小、效率高的优点,建立了直流以Buck“同步整流”为主功率电路、交流以倍频SPWM全桥逆变电路为主功率电路和以PSoC3为控制核心的超磁致伸缩作动器(GMA)驱动电流源,设计了一款能在0~3A之间连续可调的恒流源,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恒流源精度达到1%,交流部分THD<5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嵌入式芯片PSoC3的用于MFC的驱动控制器.根据MFC对驱动的要求,设计了基于IR2110的DC-DC驱动电源,供电电源输出最高电压500V.主电路采用双电源供电的全桥逆变拓扑结构,实现电源的直流偏置功能.同时采用SPWM技术,驱动信号波形更接近纯正的正弦波形,谐波成分大大减小.将设计的驱动器应用于MFC仿生鱼尾,实验表明电路功耗小,匹配网络适用性强.
本文重点阐述了Cu/Al复合材料,通过对Cu/A轧制复合工艺技术研究,得出理想的工艺条件为75%的变形压下率和300℃-30Min的扩散退火。文献论述冷轧复合是生产Cu/A1复合材料的较好工艺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组元金属的性能差异,实现复合界面牢固结合。从不同角度诊释界面形成过程,对固相结合界面形成的机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物理接触、接触界面原子的激活、热扩散三个阶段理论。
自由活塞式内燃直线发电系统具有燃料适应范围广、能量传递效率高以及机械结构紧凑等优点。介绍了自由活塞式内燃发电机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几个还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振动马达用异型丝是一种换向器材料,硬度值作为主要的性能指标,要求较高。本文简单地从成品退火设备,工装,测试,等不同的方面,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找出引起不同批次硬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便于生产中产品质量的控制。
高压隔离开关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电阻损耗发热而温度升高,甚至会超过允许温升,从而影响其工作性能,严重时会造成危险事故的发生.为了保证高压隔离开关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550kV高压隔离开关的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及优化.通过热电耦合分析,计算隔离开关在1.2倍额定电流下的温度场分布,得出各部分的具体温升值,并且通过结构优化降低最大温升.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5℃的工作条件下,
针对矢量控制的交流伺服系统,根据模糊控制理论和专家控制理论,设计了一种多摸糊规则集的专家控制器,由该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具有克服被控对象的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的能力,同时还解决了难于建模的问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由该控制器构成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快速性和较强的鲁棒性。
介绍了八钢新建棒材生产线的工艺特点,主要包括全线16架轧机的轧制特点,粗中轧无槽轧制工艺,φl2~φ16mm圆钢的四线、三线切分轧制工艺,φ12mm热轧带肋钢筋的五线切分轧制工艺;同时就棒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如轧件翻转、尾部缺陷切除、非定尺产品剔除、定尺飞剪偏剪的问题介绍了八钢的改进措施。
针对湘钢大盘卷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卷形控制问题,从分析卷取控制原理着手,分别对卷形松散、错层问题,尾部大圈、小圈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即对于大规格产品,需要对夹送辊采用尾部升速控制,而对于小规格须采用尾部降速控制。
为提高φ18mm热轧带肋钢筋的产量,马钢三钢轧棒材分厂在原有工艺基础上,通过精轧孔型及其导卫系统的改进设计,成功开发了φ18mm钢筋的二线切分轧制工艺。介绍了其孔型设计、导卫和导槽设计,以及轧辊弯曲应力和电机功率的核算,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使φ18mm钢筋的小时产量提高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