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来源 :第二届“中国·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ua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人之道,德字为先.今天,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情境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迫切.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余年来,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不仅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要工作,也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要求."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他文献
研究性课堂,是十五年的坚守.从十五的研究性学习到十一五的研究性课堂,从十二五的基于学科特质的研究性课堂的深化研究到十三五即将展开的研究性课堂文化的努力生长升华研究,确立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式、经历研究过程、评价研究成果,以此提升研究性课堂的品质、改变孩子们学习的方式,锻铸孩子们能够伴随一生的核心素养.
“十二五”以来,在江苏省教育厅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引领下,我校以立德树人为导向,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以文厚力,以文铸魂,建设自觉、专业、人文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文化,形成特色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铸造教育科研文化品牌.进入“十三五”,我校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统整教育科研资源,创新科研管理思路、方法和措施,全面提高科研品质与水平,形成扎实、灵动、多样的教育科研文
近年来,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围绕“循道崇真”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建构“童真文化”建设体系,秉承“做真人,真做事”之校训,以“归真,让管理更科学;绘真,让环境更生态;修真,让底蕴更厚重;达真,让教学更生动;储真,让心灵更美好;练真,让童年更精彩”为办学路径,努力构建童真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信、向上生长,享受幸福、生态的学习生活.
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找寻最好的一个”作为评判学生学习结果的“冷追问”,带来了一系列的“热探索”.通过深度的探觅与分析,提出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找寻“最好”的学生转变为为学生找寻“更好”的自己;从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部”达成转变为“更合理”的达成教学目标;从,墨守“固定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追求“多样同效”的教学内容;从追求“最好”的教学方法转变为追求“更适宜”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能
近年来,建湖县实验小学秉承“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工作新机制,扎实推进“两个有效”,倾力打造活泼灵动、丰富多彩的课堂,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金色童年增添亮丽色彩构建涵化教育课堂模式.涵化教育,是以“涵养化育,自然天成”为核心理念的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是我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校本探索.“涵养化育,自然天成”,是说教育要像丰饶的
教育要发展需要教育科研进行引领,可一提及教科研,“论文、课题、公开课”这几个词语就会浮现于老师的脑海之中……还有的老师可能有一句感叹:高处不胜寒.也有的老师也会面对现状嗤之以鼻——空中楼阁.教育科研变成了深奥的课题、晦涩的术语,太“玄”;“开题时轰轰烈烈,研究中冷冷清清”,太“浮”;缺少做教育科研的方法,太“难”.教育科研选题太难太大,教师没有研究自己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瓶颈.教科研
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刻理解,对当下工具性指导下的课堂现状的反思,使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高效课堂的追寻中开始转变教育观念,关注人文价值与人性发展.我校多年来在“成就师生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从教育环境、教育管理、课程建设等方面架构起诗意教育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了改变课堂浓厚的工具性、实用性,突出人的主体性,镇江市中华路小学开展了《诗意课堂构建的行动研究》,希冀通过此课题研究丰厚诗意教育的内涵,建
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的不断推进,省教学改革行动计划的逐步实施,我省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教育改革步入了深水区,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创新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当前教育的重要问题.为了不断寻求适合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沭阳县教育局紧紧按照“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抓实三项活动”的工作思路,创新机制,推进
思想政治课作为专设德育课程是中国当前德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途径,相对于其他德育形式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中国学校德育格局中占据核心地位.但当前由于人们对于德育可教性问题存在置疑以及对思想政治课性质认识存在偏颇,思想政治课德育效果不佳.同时,德育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以及社会负面教育对学校正面德育的消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课德育效能的充分发挥,使得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方面面临诸多困境.本文首先就
STS教育思想是科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本文以"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为例,从分类的原因、意义、目的以及应用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渗透STS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