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博物馆与公众考古

来源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研究”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一、文化遗产时代的公众考古关于文化遗产,学界已有诸多的论述,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名""实"进行了细致地剖析和分类,概念上大致可以归纳为由人类创造并保存至今的一切文化遗存。文化遗产,从类别来看,至少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和侧重点出发又可以分为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产业遗产、文献遗产等众多类型[1]。虽然"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我们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全面走向了"文化遗产保护",走进了"更多的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2]
其他文献
"21世纪美国的25位拼布制作者"的中国巡展,主题是“化零为整”,背后呈现的是美国博物馆通过拼布收藏而追求卓越的过程,值得中国博物馆界思考和借鉴。在新常态形势之下,中国博物馆
会议
<正>引言博物馆是一种古老而又常青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收藏意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才演变成今天的模样: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
会议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博物馆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探讨如何服务于老年观众,积极发挥“文化养老”价值,保障老年人文化权益,提高老
本文简要梳理了历史上各大博物馆是如何融入社会、与社会互动、履行其社会职责的,并以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和展览为例,浅析我国当代博物馆在社会中该如何审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履行
对于博物馆来说,社会中的种种与其切身相关的现实问题也就自然被纳入研究的视野,乃至成为博物馆主要关注的议题。这种博物馆与社会之关系的转变也不仅仅是视野与方法的转换,更重
博物馆的存在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其价值的实现更是与社会密不可分。博物馆作为小型的社会组织,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关系系统,博物馆的价值即是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广义呈现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博物馆将二维码技术应用到陈列展览中,为观众参观带来了全新、便捷的参观体验。二维码导览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新平台,也成为博物馆实现社
大数据形成了物态与数态的结合,使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展示宣传、科学研究等功能得到极大强化。博物馆应提高员工素质,将藏品及其有关信息转换为数据,构建真实、有价值、专业的数
博物馆外的文物不仅可以补作博物馆的藏品,而且不可移动的馆外文物另有馆内文物不可取代的价值,它们有永恒的展示性和拥有更大的公众性.很多馆外文物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地域
会议
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而存在,通过陈列展览的方式保障社会文化的延续性.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工作实践中,除了对陈列展览的主题、陈列、形式、安全、互动、流程和实施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