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硝酸、盐酸体系下四溴双酚A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utur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电子线路板中最常用的含溴阻燃剂-四溴双酚A(TBBPA)为研究对象,采用15ml螺口玻璃瓶为反应体系,研究了TBBPA在硫酸、硝酸、盐酸体系中的反应动力学和转化过程。研究表明,TBBPA在不同的强酸中的反应活性与转化过程显著不同。盐酸与TBBPA反应活性低,表明盐酸用于提取电子垃圾中贵重金属时不会引起TBBPA的转化和二次污染,同时也不会引起酸的损耗而导致金属回收率降低,可被作为酸处理电子垃圾时的理想化学试剂。硝酸和硫酸能导致TBBPA的快速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响酸液的消耗,降低金属的浸出率。不过,TBBPA在硝酸和硫酸体系中不会转化成更毒的有害物质如溴代二噁英,而是转化成更容易被处理和降解的低溴代有机物。因此,采用硝酸和硫酸提取电子垃圾中的贵重金属时更有利于电子垃圾的后续处置。
其他文献
中国煤层气资源潜力巨大,中高煤阶煤层气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等盆地己经进行了工业化的建产,而占全国资源量40%低煤阶盆地勘探进展却较为缓慢,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热演化程度低,热成因作用能提供的气量有限,而生物气发育的甜点区不好发现.同时,对于中国大多数含煤盆地来说都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构造抬升,煤层热演化变慢或停滞,同时由于抬升地层压力降低,煤层的吸附量变小,大量的气体逸散出,导致
琼海凸起位于珠三坳陷三个生油凹陷包围之中,即位于文昌B凹陷与琼海凹陷之间,东临文昌A 凹陷,勘探实践证实上述三个凹陷均发育文昌组、恩平组两套烃源岩,烃源条件优越,具备较大的生油潜力.目前在琼海凸起珠江组一段己发现文昌13-1、文昌13-2及文昌13-X等一批低幅-低阻油田,由于琼海凸起本身不具备生烃条件,其油源主要来自周边三个凹陷.文昌13区珠江一段上部低阻油层的运聚特征与下覆的高阻油层差异明显。
碳、硫二物质圈相互作用的研究活跃:煤中一些有机硫实际上起源于无机硫源;在不成熟的枥青、原油中己鉴定出多种有机硫化合物;在新的与未成熟沉积物中所发现的含硫有机化合物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在还原性沉积层,特别是存在有硫的部分氧化时,多聚硫与双键羰基共轭的结构反应己成为研究硫杂环类地质起源的一种反应模式.碳、硫二物质圈相互作用与大气硫源成因之间有无相关性也是推论多于证实的学术领域。Hale证实:硫化矿氧化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BTBPE中的溴代二恶英含量和分布,计算PBDD/Fs可能的环境释放,讨论PBDD/Fs的生成机制。实验表明,BTBPE化学品中2,3,7,8-tetra to octa-BDD/Fs没有检出,1,3,6,8-TBDD和1,3,7,9-TBD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7和5.4μg/g。通过机理推导,他们为合成BTBPE过程中2,4,6-三溴苯酚分子间缩合的产物。
本研究针对2010年大连7.16溢油事件,选取大连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以沉积物中残留石油烃组分和生物磷脂脂肪酸分析为基础,试图表征海洋溢油环境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与石油烃降解过程的关系。初步结果揭示:大连湾表层沉积物中残留的石油烃组分在溢油事件两年后有明显降解;磷脂脂肪酸分布反映了大连湾沉积物中的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
烷基萘是表生环境有机污染中一类常见的多环芳烃.烷基萘的生物致毒效应使得其在环境中的降解过程和效率倍受关注.Bojana等(2012)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极化连续模型,构建了三甲基萘异构体的化学势、偶极距、极化率等与生物降解率的关系,提出可以利用三甲基萘异构体极化率对其生物降解率进行预测.本研究以大连"7.16"溢油事故污染海滩不同时间序列残留石油样品为对象,分析原油中三甲基萘和四甲基萘各异构体在生物
Bongor盆地面积约1.8×104km2,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一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构造反转,尤其是"桑顿期挤压事件"导致该盆地独特的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于北部斜坡带,勘探主力目的层为早白垩的P,M,K和R组砂岩,目前勘探层系逐渐由上成藏组合(R和K组)转向下成藏组合(M和P组),并且在潜山获得规模油气发现,预示着Bongor盆地油气巨大的勘
近期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发现具有亿吨级储量规模的致密砂岩岩性油藏群.井区钻探结果表明柯坪塔格组下段与上段普遍见油气显示,含油特征存在差异.目前对顺9井区志留系油气成藏历史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这是进一步开展该区志留系以及古生界碎屑岩泥盆-石炭系勘探潜力评价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通过顺9井区多口钻井柯坪塔格组上段与下段的原油/含油砂岩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储层沥青赋存特
油藏的分隔性和油层连通性研究为油气藏评价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油藏地球化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对JZ25-1S油田各个储油层段油藏原油组成的全面剖析,详细研究了各井区不同油藏原油之间的宏观变化特征和油藏内部非均质性,深入探讨和总结了其烃类非均质性的成因,提出油藏内部流体非均质性可分为油藏成藏过程的非均质性及油藏开发过程非均质性,同时将油藏流体非均质性描述成果应用于油藏连通性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
本研究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苯并三唑BT在腐殖酸HA上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和吸附热力学等内容。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分为快速吸附阶段和慢速吸附阶段,0~4min为快速吸附阶段,吸附总量占到平衡吸附量的以上。等温吸附实验研究表明:BT在HA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苯并三唑在腐殖酸上的吸附量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