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政策评估方法研究最新进展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ey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展环境政策评估是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关键环节,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十二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环境政策评估研究和实践,以提高我国的环境政策执行水平,解决我国长久存在的环境政策执行力低下问题.选取科学合理的环境政策评估方法是推进环境政策评估的基础.本研究综述了国际上环境政策评估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了环境政策评估的一般模式,主要包括效果模式和效率模式.并详细论述了主要环境政策评估方法中对成本和效益的计算,比较了不同成本和效益计算模型方法的优缺点.该研究可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推进环境政策评估试点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其他文献
会议
近年来,非电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非电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初始排污权分配方法研究逐渐成为重点.本着配额分配不超过总量控制水平、分配公平、有利于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科学性与现实可行性等原则,以及综合分析各类分配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研究了非电行业一级分配和二级分配中的初始排污权指标分配方法.
开展环境经济政策评估是检验环境经济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必然途径,是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尽管在近年来,我国有关政府部门颁布和实施了大量的环境经济政策,然而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效率、效应如何,还未见开展系统的研究分析,环境经济政策评估工作还未切入到环境经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流程中去,这是新时期深入推进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环境经济政策评估制度以又好又快地推进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消除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负外部性的重要手段,对于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补偿标准测算方法一直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选取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为研究对象,简要梳理了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进展,并比较了辽河、湘江等典型流域的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的异同点,最后总结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实践的特征.
基于DEA的全要素水使用效率分析存在两点不足,其一是全要素生产率框架下过度估计了水使用效率;其二是该方法所评价的水使用效率是静态的.基于以上不足,利用数据包络法,在固定水资源使用的情况下,分析了相对水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结合Malmquist指数,构建了动态水绩效指数,并将该指数分解为水使用效率影响与水使用技术变化影响,运用该绩效指数对1999-200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工业水绩效进行了分
在规模化养殖废弃物处理中技术的选择对于其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应影响重大.本文以北京一个生猪养殖场为例,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生态经济模型来模拟分析技术的改进对于生猪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变处理方式(增加还田和有机肥生产)来提高其环境经济效益.同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技术改进,提高废弃物处理的技术效率,使得废弃物处理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这将更
能源枯竭和环境恶化既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更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准确测算中国当前发展模式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行业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是确定能耗和排污源泉、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前提.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和主要贸易国,具备外向型、投资牵引型的开放经济体的发展特点,因此,本文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和分析技术,建立包括国内消费、国内投资和进出口
本文使用非线性两区制TAR模型,结合Bootstrap模拟计算临界值的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区域内28个省区市1985-2008年间能源消费强度面板数据的敛散性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性特征,而西部地区在多数年份则表现出发散的特征.对各区域内部TAR模型中转移变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即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内部,受工业结构、技术水平与管理等各种
环境绩效评估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正在受到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在环境管理领域的运用不久,目前很少有关于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与作用的系统化研究.本文从绩效评估的起源入手,采用管理控制理论的研究视角,分析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及作用,给出了环境绩效评估的作用矩阵,最后选取现行的四个环境绩效评估体系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可分为决策支持和信息传递两类,环境绩效评估
在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后,研究提出了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遵循的原则.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饮用水源安全保障体制两种改革模式,一是建立以全部国有资本为主体的、以水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主要责任的水源公司,在特定区域内行使水源安全保障职责,二是在各级政府层面成立饮用水水源安全管理委员会,承担统筹协调、统一监督饮用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