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压裂工艺技术新进展

来源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田开发技术座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a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油田针对低压低渗难采油田,开展了以提高单井产量和油田开发整体效益为目标的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研究和应用,初步形成了适合不同类型低渗透油气藏的压裂工艺配套技术,特别是七个泉油田油基压裂工艺技术和南翼山浅层油田正电胶压裂液分层压裂技术的成功应用,探索出青海低渗透油田压裂改造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对青海油田压裂工艺技术新进展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吐哈低渗透油田油藏特征和开采现状,以及应用套管开窗侧钻水平井、定向井技术,在治理低产低效井、套变(损)井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和经济效益.对于低渗透油田中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和降低开采成本具有借鉴意义.
大庆杏南油田优化生产运行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工作,是针对"九五"期间老油田不断进行加密调整,能耗井、低产油井逐年增多,油田含水逐年增加,产油、产气量逐年减少,单位能耗上升趋势加快,系统节能问题更加突出的实际矛盾,紧密围绕降低能耗、提高油田生产系统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于1996年开展了系统节能科研攻关、系统优化及新技术配套应用研究等项工作.结过5年在油田"四大"系统的10项科研攻关、21项配套新技术推
花土沟油田于1958年发现,曾经历多次方案调整,但效果均较差,最高年产油仅8.1×10t.1996年开始了以深化地质认识.加强油藏管理为主体的原油上产工作,油井大修利用100口以上,钻调整井及扩边井42口,更新井20口,解决了注采井网不完善、油水井井况差、注水效果差等突出矛盾,使年产油量大幅度上升.2000年对该油田进行了储量复算,通过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大量的差油层和特殊岩性层通过改造后获得工业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段六拨油田生产形势由低产到高产,开发局面由被动到主动,经济效益由无效到高效的主要做法,对同类低渗透油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滚动勘探开发在"九五"期间作为华北油田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坚持"低成本、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按滚动勘探开发工作条例,通过思路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针对具体的、不同的目标,采用不同的做法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准确标定高效井位为切入点,强化前期地质综合研究,不仅建立了一套滚动研究的技术流程,而且实现了新增探明储量2324×10t,储量动用率达98.3﹪,新建产能41×10t的良好效益.同时
为更好地实施"低成本、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本文介绍了华北油田分公司在供用电管理上大力推广DSM技术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青西油田是1983年发现的,属下白垩统深层裂缝性隐蔽油气藏.勘探初期对油藏的控制因素及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水层的识别不准,生产井仅占总井数33﹪,单井产量在10t左右,均低于经济极限产量,该油藏被迫于1989年停止了勘探.1995年以来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努力探索深层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方法,得益于发展的特色技术和实用技术,青西勘探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青西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54
冀东油区成藏条件复杂,不仅构造破碎,而且地层变化大.面对复杂的地层和构造条件,冀东复杂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依托于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地质目标构造精细细解释、储层反演预测等为主的开发地震技术,低阻油层综合解释、成像测井等测井新技术,油藏精细描述技术,钻采工程技术,以及科学论证与决策技术的配套应用研究,解决了细小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的复杂性和多解性问题,取得明显效益.油区开发井成功率为
开发地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构造形态描述、储集层横向预测、精细油藏描述和开始动态监测.由于我国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和专业分工的原因,各阶段技术发展并不平衡.随着地质目标日趋困难,勘探部门对开发地震技术更加重视,资金、人力的投入逐年增加,有力推动了前三个阶段开发地震技术的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动态监测主要针对开发阶段的油藏问题,面临地质条件更加复杂、技术难度更大,迫切需要开发界的重视
川中低渗低孔灰岩油藏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极大,是国内知名的难采油藏.文中介绍了川中油田经过40多年勘探开发,形成针对低渗低孔灰岩油藏开发的系列配套技术.对灰岩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