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转座子进化分析

来源 :第四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座子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自主型的逆转座子如LTR和LINE元件在各类群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揭示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基因组中转座子的种类与分布,以及转座子自身的遗传变异特性,本研究采用RepeatModeler的de novo预测和使用RepBase库进行同源性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在德国小蠊中鉴定出了76个DNA转座子家族,占基因组的9.44%.逆转座子中非长末端重复逆转座子LINE家族33个,占基因组的7.12%,SINE家族37个,占基因组的2.59%,长末端重复逆转座子LTR家族24个,占基因组的0.3%.所有转座子序列长度占整个基因长度的19.46%.对转座子的插入时间进行估计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元件都是最近四万年进入到德国小蠊基因组中的.我们还比较了切叶蚁(Acromyrmex echinatior)、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大蜜蜂(Apis dorsata)、佛罗里达弓背蚁(Camponotus floridanus)、印度跳蚁(Harpegnathos saltator)、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豌豆芽(Acyrthosiphon pisum)、大头美切叶蚁(Atta cephalotes)、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等10种昆虫与德国小蠊中共有的LINE和LTR超家族分支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分支在不同昆虫中有着不同的扩张.基于转座子构建的进化树表明古白蚁与德国小蠊的关系最近,古白蚁是从德国小蠊祖先中分化而来的.对德国小蠊LTR和LINE逆转座子的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逆转座子的进化历程及其在昆虫进化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为了评价CdSe/ZnS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对生物的安全性以及鱼类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为试验对象,设置四个CdSe/ZnS量子点浓度组(分别为:100、200、400和800
会议
  有鳞目动物身体最外面的角皮层是由薄的坚硬的B-几丁质构成,这层结构在显微镜下呈现极大的形态多样性,称之显微皮纹学结构。前人研究认为显微皮纹有鳞窝、鳞棱、刺状突起、
会议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雄性个体分泌的麝香不仅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成分,也是生产高级香水的重要原料.我国从1953年开始人工养麝,但
会议
  三化螟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本研究测定了三化螟线粒体全基因组(15,220 bp),它包括了13个蛋白质基因(PCGs),2个rRNA,22个tRNA和一个A-T富集区(控制区).该全序表现为AT偏移,A
会议
  非人灵长类动物因其在形态学、生殖生理特性及生化代谢等诸多方面与人类非常相似,因此已成为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学、药学、生物学研究领域,在世
会议
  众所周知,非人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NHP)是人类的近亲,与人的遗传相似性极高,大约有75t%-98.5%遗传基因与人类相同,具有许多与人类相似的生物学和行为学特征.因此
会议
  翻译延伸因子1A(eukaryotic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 eEF1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家族成员,属于G蛋白家族,在肽链延伸过程中作为翻译延伸复合物的一部分,促
会议
  本文对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全基因组中微卫星数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找到1-6碱基重复类型的微卫星序列共604,386个,总长度15,301,255 bp,约占全基因组序列(
会议
  化脓性疾病是圈养林麝主要疾病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可能是林麝脓肿病的原发致病菌.随着化脓隐秘杆菌全基因组的测定,对其基因功能研究
会议
  精原干细胞是维持精子发生和生殖细胞损伤修复的基础.形态学、谱系追踪和干细胞移植实验证明精原干细胞活性存在于未分化精原细胞中.精原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受严格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