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流体与地壳形变观测及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052333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计算地震台站地壳浅层观测中的水文地质学实测数据(武汉地区观测井静水位、深层水温)与环境因素(气温、气压、洞室温度)及同台地壳形变观测间的相关系数,并分析其间的影响程度。
其他文献
对2013-2014年EC-thin和T639模式进行旬温度预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模式旬平均温度预报产品预报准确率高于旬最高/最低温度预报产品,模式阈值K=2℃的预报准确率均比K=1℃高30%左右.EC-thin模式较T639模式预报旬平均温度预报效果最好,相对误差最小.EC-thin模式预报旬最高温度偏低,预报旬最低温度偏高.对于旬平均温度预报,山东中部地区(即鲁中西部地区),订正后的
将2014年1月15日-2015年12月31日t639、ec细网格和mm5三种数值模式对11个大监气象站2米最大和最小相对湿度预报结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质量评定方法、采用就近取值和双线性插值方式、分全年和季节计算各模式得分和平均误差,使用年平均误差、各季节平均误差以及逐步回归三种方法进行订正.通过分析,最终采用t639数值产品线性季节订正作为11个台站最小相对湿度的客观预报方法;MM5数值产品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然而目前盆地内卡洛夫-牛津阶的层序划分和地层对比依然存在争议.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以阿姆河右岸B区29口井的岩心资料及50口井的测井资料为依据,结合地震、薄片、地球化学等手段,开展了阿姆河右岸B区卡洛夫-牛津阶的层序地层研究.将阿姆河右岸B区卡洛夫-牛津阶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和15个四级层序,其中卡洛夫阶包括2个三级层序(
铌和钽是高科技不可或缺的稀有金属材料,阿尔泰是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开展阿尔泰成矿带铌和钽资源远景优选至关重要.收集了中蒙边界1:100万铌和钽地球化学数据,探讨其在不同构造单元内的背景值及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全区铌、钽元素中位值和平均值分别是13.80×10-6和14.93×10-6、1.11×10-6和1.31×10-6,中国境内铌元素中位值(12.19×10-6)和平均值(13.31×10
地震地球化学是在地震学、水文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地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中地下水岩石、土壤中气体组分、化学成分等的变化与地震关系的科学。为适应新形势下防灾减灾事业对地球化学监测预测领域的要求,优化地球化学观测台网,提高观测研究能力,未来5-10年,应尽快完善地震地球化学监测技术与台网布局。
作者近年来致力于提升地下流体学科地震监测能力与预测水平的战略思考,提出了地下水网优化、地热台网改造与新建断层气观测网的三大设想.本文着重介绍地热台网改造与升级的设想.
地震监测台网技术是地震监测预报科学取得进展的基础,打造适应新时代地震科学需求的地球化学与水文地质观测台网是地下流体学科创新发展的需要.中国地震地球化学与水文地质观测网网,以监测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断裂带地球化学背景场、深部热物质活动以及深层承压含水层应力背景特征为目的,建设断裂带岩石介质化学元素组分、气体浓度及同位素等响应特征为目的的区域台网,以及监测断裂带不同区段深浅部化学组分特征和物质来源的流
自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后,华北地区6级平静已达到20.7a,为进一步跟踪华北地区未来1~3a的6级震情,本文基于《中国震例》(1966-2012年)及部分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该地区强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强震前流体异常具有长趋势性变化特征,空间上主要由外围向未来震中迁移;时间上流体异常存在加速性、阶段性、同步性等协调性特征,而且震级越大协调性、趋势性愈加明显.
建立地震流体观测井的水文地质和构造模型,是科学合理分析流体资料是否地震前兆异常的关键依据之一.与地震孕育伴生的前兆异常往往与特定部位的水文地质环境和地质构造变形过程息息相关.河北怀来4井位于多条构造线的交汇部分,从以往震例分析,资料的映震能力较好.建立科学合理的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和开采井的立体图模型,对流体异常的分析及提高异常可信度至关重要,对其他前兆异常分析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地震预报是一门观测科学,所使用的观测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观测资料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可研究的科学意义,还需要在时空上连续可靠,形成一种场的前兆信息.利用地表自由逸出气体和溶解于水及吸附于土壤中气体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之一,因此,对于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研究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