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段淤积再探讨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为了对内蒙古河段淤积特点及成因进一步分析,根据内蒙古河道近期淤积现状,阐明了内蒙古河段不同的淤积类型,并且指出了淤积的主要原因所在.十大孔兑淤堵,青铜峡水库排沙,是造成内蒙古河段淤积加重的主要原因.造就了十大孔兑以上的溯源淤积以及十大孔兑以下的沿程淤积.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GIS绘制降水等值线图研究降水空间分布.绘制了多年平均(1955~2007)流域降水等值线图,流域面降水量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和6个子流域的降水等值线图.分析表明,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总趋势是由多雨的太行山、燕山迎风区分别向西北和东南两侧减少.通过降水年内分配、时间序列滑动平均、差积曲线和M-K检验分析降水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河流域降水
通过在石羊河流域中游2007~2009年三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水矿化度对春玉米生长和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咸水灌溉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量、产量随灌水矿化度的增大而降低,3g·L-1处理的株高和LAI与相同水量下的淡水处理相比,差异均未超过10%,干物质量和产量未超过30%;土壤水分消耗量随灌水量和灌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少,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大随灌水矿化度的降低而增大
本文利用考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集总式流域水文模型分析了无定河流域1958~2000年气候变化与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从气候变化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年径流的贡献率可以看出,总体来看,近四十年来,土地覆被的变化略大于气候变化对年径流的影响;以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基准,对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8种情景进行了分析,其中如果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情景3、4),将使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
由于难以获得全面的信息,巨额投资项目的经济风险是难以回避的事实,目前尚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在运行期将同样面临来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经济风险因素的影响,这给项目的运行管理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分析了市场预测失灵、消费需求变化、经营管理不善、通货膨胀及相关政策变化等给南水北调工程运行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为南水北调工程将来安全平稳、经济高效地运行提供借鉴.
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水足迹能够反映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消费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水资源问题.本文对辽宁省14个地区1997~2007年的水足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沈阳、大连和鞍山排在前三位;同时借助基尼系数对14个地区水足迹和水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做了分析.通过对水足迹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协调度进行测算,发现11年来14个地区的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最后,
从城市人口、水资源、防洪、水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为保证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统一的水务管理体制,以对区域的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理论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建立了反映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指标评价系统,在Windows XP平台下利用DP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对大连市2001~2008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年来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逐年衰弱,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大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现
本文从污水处理回用的必要性入手,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污水处理回用情况的基础上,指出国外发达国家污水处理回用的特点.论述了我国污水处理回用的必要性,从国家有关政策、相关规划和标准分析了我国污水处理回用的前景.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解当前我国水问题的崭新思路和有效途径,基于总量控制的流域水资源智能调控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技术支撑.本文在提出基于水量与水质的“二维水权”概念、剖析其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总量控制的流域水资源智能调控方法的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详细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关键技术及其之间的工作关系.
近年来,水库在集中式供水水源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逐渐加重的富营养化趋势,威胁到水库供水安全.对水库水源地展开富营养化模型研究成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水库与湖泊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水库富营养化模型在借鉴湖泊模型的基础上,需要针对水库自身及供水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性加以改进完善.本文在总结富营养化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水库型饮用水源地富营养化模型研究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展望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