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是否可教--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

来源 :中国教育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deng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和深化。当前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中外合作大学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先河,为中国高校的国际化创造了一种全新模式,具有示范性和推广意义。本文通过对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外合作大学这种创新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若干有益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启示。
本研究基于笔者在美国中西部一所研究型大学(R大学)的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探析了美国博士生教育中的培养制度。历史地看,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一大贡献在于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这一制度所形成的结构化培养方式超越了德国作坊式、个体教授的讲座制,它的成功逐渐成为其他国家模仿和学习的理想类型。美国对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包括专门的课程体系、严格的资格考试以及论文研究等环节,在其中形成了习明纳、团队会面和以导师为主的研究
西方教育管理研究重视学校组织的微观政治分析,形成了学校组织微观政治研究的研究领域和概念框架,重点分析了校长—教师等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微观政治关系,提出了利益纠葛模型、性别的意识形态分析、权力争夺模型等学校组织微观政治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的理论越来越强调从学校经营向学校领导的方向转型,树立战略领导与转型领导、教育领导与道德领导、结构领导与人力资源领导、文化领导与象征领导、政治领导与科技领导、知识管理与知识领导的领导新理念。
世纪之交,我国教学论界开始对教学论学科建设及其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多视角的反思,这种反思促进了教学论研究的深化。但是这些反思大多是从“局内人”的视角进行的,而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进行反思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有必要基于比较教学论的视角,从教学论核心概念与术语、教学论研究体制及其实践情境、教学论研究主体与接受主体三个方面进行跨文化的比较性反思,以期进一步深化对我国教学论的元研究。
“幸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意味着个体作为主体凸现出来。学生幸福有两层含义:其一,学生在当下学校里的状态是积极的、健康的、自主的;其二,给予学生未来获取幸福的能力,这是学校的任务所在。本文试图结合法国近来的主体社会学研究,围绕幸福所涉及的”个体化”和自我身份(同一性)认知等方面对此作些思考和分析。
20世纪对高等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西方教育流派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和存在主义。其中,实用主义和要素主义流派主张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观,自由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这三大流派则主张精英主义的高等教育观。虽然各流派所持的精英与大众价值取向各有不同,但本质上都蕴含着明确的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思想,对推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承载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义;可无论如何,教育与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和重要的实践问题。而全球性、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对于当今人类生存的社会来说,传统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信念都受到了极大冲击,冲突和矛盾时时逼迫着人类。在文化多元性和价值观相对性的社会,我们共同的社会发展要求人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采取新的教育措施。对此,教育必须对它原有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进行不断地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子领域,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手段和方式。研究教育公平必然涉及到作为手段和方式的教育公平,更涉及到教育自身的公平。学校生活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内部的公平必然也就成为教育公平的基础和着力点,只有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公平得到了实现和保证,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保证,进而实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大规模学校似乎该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小规模学校俨然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英国以人为美教育(Human Scale Education,简称HSE)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HSE开展的方法是建立小规模学校,但却不同于传统的小规模学校教学.他致力于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开展小规模学校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学校里的学校(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