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次局地暴雨的多尺度系统相互作用及成因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2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红外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NCEP在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鲁中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大范围有利天气形势下产生的,降水具有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加密风场辐合的汇点略偏锋后位置;一个MαCS和一个MβCS是该暴雨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强降水出现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降水开始在TBB梯度最大处,降水区落区沿着TBB梯度最大处向下风向移动,并始终位于强冷云顶区的后侧;暴雨区上空嵌入的东北气流高度对本次降水过程的起始时间及强弱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强降水区位于低层切变线南侧与水汽通量高能舌左侧密集带上并与假相当位温陡立面密集、能量锋较强区域位置对应。
其他文献
利用祁连山中部地区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年轮宽度资料,重建了该地区公元1480 年以来上年8 月至当年7 月的年降水量。重建显示过去5 个世纪大致可分为四次主要的干、湿期:16 世纪偏湿,17 世纪干旱,18~20 世纪初偏湿,20 世纪偏干(20-30 年代极端干旱)。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重建序列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重建降水序列可分解为高频至低频8 个尺
本文介绍了加权平均降水量(WAP)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其改进得到干旱指数IWAP.利用全国561个站点1961 年~2010 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得到IWAP 指数序列,通过IWAP 与同期综合干旱指数(Ci)的对比表明:1、两者有高相关性;2、IWAP 仅利用降水量这一常规观测数据计算得到,适用于逐日全国大范围的干旱监测评估,有与Ci 较为一致的特点;3、在单站干旱过程监测和98/99 区域性气象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 个测站,1961—2009 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 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 中国西北区极端低温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极端低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两高两低相间的分布趋势,低值主要出现在北疆和青海高原,这些地方的阈值在-20℃以下;(2)区域年极端低温频率以-3.7
本文利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试验研究项目平凉试验站的观测资料,经过质量控制用于研究陇东黄土高原地表辐射及土壤水热特征.结果表明,与干旱荒漠区的敦煌比较可知,陇东黄土高原平凉塬区的总辐射比敦煌略大,而反射辐射比敦煌偏小,说明塬区对太阳总辐射的吸收能力比敦煌强,塬区的净辐射最大值远大于敦煌的值,差别达到112 W/m2.年变化长波辐射的最值出现时间比短波辐射滞后1 个月左右,日变化滞后一小时左右.反照率在
会议
利用黄河上中游45 站1961-2006 年逐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上中游盛夏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相关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 黄河上中游区盛夏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1960 年代初、1970 年代中后期、1990 年代为偏涝期,其它时期为偏旱期。(2)该区盛夏降水的前3 种空间分布模态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东西反向型。根据REOF 进一步将该区盛夏降水异
本文利用COSMIC 湿模式大气廓线资料反演的地面以上大气可降水量,首先分析了COSMIC 掩星事件在我国大西南及其周边地区(研究区域)的分布情况,然后对研究区域的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初步研究利用COSMIC 数据这种新资料分析区域水汽状况的途径。经分析认为,由于COSMIC 掩星事件覆盖广,可以弥补研究区域缺乏常规观测站点的不足,提供更多的水汽分布信息。对利用COSMIC 数据给出的水汽
本文选取甘肃陇东8 个气象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和月蒸发量及水文资料,分析陇东气候变化历史演变趋势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指出:1971~2009 年陇东年降水量总的变化呈减少趋势,平均每10 年减少9.3 毫米,尤以近20 年减少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总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气温每10 年升高0.41℃.年蒸发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 年增加9.3 毫米.分析的结果还指出:年降水量等于500
黔东北地区2009 年7 月至2010 年2 月发生历史极为罕见的“夏秋冬三连旱”特重干旱极端气候事件,本文利用该地区10 个气象指标站月报表资料和部分土壤湿度监测数据,统计了各地干旱日数并利用干旱日数指标和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对照《贵州省干旱标准》[2],分别对夏、秋、冬气象干旱等级和农业干旱强度进行了客观评估;详细介绍了该地区成功应对这次特大旱灾的对策和措施,有助于提高黔东北地区干旱的评估水平和
以石家庄地区17 个地面观测站1972-2010 年近39 年的3-5 月大风资料为基础,分析了石家庄地区春季年平均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春季大风出现区域范围的大小,将系统性大风划分为弱系统性大风、中等强度系统性大风和强系统性大风3 个等级,分别统计其月、年出现次数,来分析各等级系统性大风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线性变化趋势,同时对系统性大风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突变检验.结果表明:石家庄
2011 年7 月30 日渤海湾地区出现大暴雨过程,秦皇岛各地发生严重的洪水灾害,本文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等分析产生这次致灾大暴雨的气象条件、物理成因等,详细分析了这次出现在渤海湾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气象灾害评估,气象台提前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市政府根据气象条件和天气预报,要求各级水文部门要密切关注降水情况,随时监测实时雨情、水情,要求县和乡镇政府动员地势低洼和水库附近居民、尾矿库附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