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地那非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tt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伐地那非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长期预后-生存率及临床恶化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7 年至2009年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心肺循环中心明确诊断,以伐地那非作为一线靶向治疗药物的47名IPAH 患者.随访截止日期为2011年11月1日,其中有1名患者失访(2.1%).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事件。结果: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32.7±14.2岁,68.1%为女性。平均随访时间为32.4±13.1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3月(四分位间距,27至42月)。使用伐地那非作为一线治疗策略的IPAH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9.4%,80.9% 和78.7%。而基于NIH公式计算出来的1, 2和3年预测生存率分别为72.4%,60.6%,和51.1%。结果显示使用伐地那非作为一线治疗策略的IPAH患者实际生存率接近于PAH现代治疗时代中国IPAH患者预后研究的生存率明显好于预测生存率。使用伐地那非作为一线治疗策略的IPAH患者1,2和3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5.1%,68.1%和57.1%。在本研究中,伐地那非相关不良反应均比较轻微且持续时间短暂。随访过程中,没有患者因为无法耐受的不良反应而中断伐地那非治疗。结论:以伐地那非作为一线靶向治疗药物,根据临床病情需要加用或换用其他PAH靶向治疗药物的治疗策略可以提高IPAH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同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而更重要的是,伐地那非在改善PAH患者长期生存率方面的确切作用,不错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以及相对低廉的药物费用,均提示其临床应用前景乐观,可能适用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作为PAH一线治疗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肌磁共振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的可行性.方法:38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24名,女性14名,年龄21~62岁,心率41~83次/分,行FIESTA电影序列、心脏多b值弥散加权序列扫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34名(89.4%)志愿者检查成功,共获得了61组符合定量测量要求的图像,其中Ⅰ级图像24组(39.3%),Ⅱ级图像37组(60.7%),在标准横断位和心脏短轴位上分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定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133 例,同期住我院心血管内科排除高血压的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非H型高血压组、对照组3 组.检验血清胱抑素C、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IMT)是否增厚和是否形成斑块。结果:非H型高血压组及H型高血压组的肤抑素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目的:用非接触标测系统行右心房全心腔等电位标测,验证低强度颈右迷走神经干刺激是否能够抑制房颤诱导的心房急性电重构.方法:16条雄性犬分为2组,对其进行相应实验。结果:实验组1:在RAPS小时后,心房各测量点的ERP进行性缩短和∑wov进行性增大。基线水平ERP和RAP 3小时后比较,左上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左心耳和右心耳部位ERP均显著下降,达统计学差异,左下肺静脉有明显下降趋势,但未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评估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风险的CHADS2和CHA2DS2-VASc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2月~2012年7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9例(其中阵发房颤68例,持续房颤31例),每位患者均进行CHADS2 和CHA2DS2-VASc评分,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及超声心动图结
目的:汉防己甲素促缺血组织血管新生作用研究,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定量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汉防己甲素(TET)对H9c2细胞和MEF细胞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小鼠后下肢缺血模型,采用激光多普勒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ET对缺血后下肢血流和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应用小鼠心肌缺血(MI)模型,超声心动检测心功能,lectin/BrdU免疫组化检测心脏缺血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