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椎间盘源性腰痛理论的提出,使许多以前不明原因的腰痛患者得到了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但是,由于本病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常规影像学检查常无阳性发现。一般认为椎间盘造影是诊断的理想方法,但长期慢性疼痛导致的中枢致敏,以及某些患者存在的心理因素都会影响该方法的准确性,而且椎间盘造影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由此引起的椎间盘炎、蛛网膜炎、腹膜后出血等并发症时有报道,患者的畏惧心理也限制了该法的应用。到目前为止,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概念、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标准化、规范化问题亟待解决。而加强对其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则是解决其治疗问题的前提和依据。
其他文献
腕舟骨骨折是腕骨最常见的骨折,多发于青壮年,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关系,舟骨血液供应差,骨折后不愈合及骨缺血坏死发生率较高,本研究采用桡骨茎突骨柱植骨克氏针固定的方法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取得满意疗效。
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颈脊髓减压手术,常用于治疗多节段或同时存在发育性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症的脊髓型颈推病。随着对颈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及内固定材料日新月异的改变,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钳夹型颈椎病32例,疗效满意。
1997年Smith和Foly发明了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System,MED)。 MED其实质是将开放切除腰椎间盘的操作过程在一个直径1.8cm的操作通道内完成,使操作显微化,同时对脊柱后路骨性结构的切除也就大大局限化了,这种局限化的骨性结构切除,对脊柱运动节段稳定性的破坏比传统手术方式明显减轻。 MED手术于1999年引进我国,并迅速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一种新的微创介入技术,通过在椎体内形成一空腔,注入骨水泥,使骨折塌陷的椎体复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从而可以增加椎体的强度和稳定性,迅速减轻推体压缩骨折所致疼痛。作者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对28例共32个椎体的骨质疏松性推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
腰椎滑脱的发病率为5[%],多数患者早期没有明确的腰痛或腿痛,主要在体检时由x线片发现,主要以退变性(假性)滑脱和峡部裂引起的滑脱(真性)多见。后期出现症状的原因是滑脱部位椎管狭窄,神经根部和硬脊膜受压,继发椎间盘变性引起。本研究采用后路USS脊柱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病人35例,效果满意。
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并不少见,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并发病。其治疗的目的在于神经减压、恢复脊柱正常序列、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能早期下地活动,减少并发症,并为全面康复训练创造条件。作者对23例老年胸腰推爆裂性骨折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复位后应用骨水泥(PMMA)行伤椎椎体成形术,恢复脊柱矢状位序列,重建椎体高度及强度,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骨折愈合困难,且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本研究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加三枚可折断式加压螺钉和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配合内服本院中药制剂治疗不同类型的中老年人新鲜股骨颈骨折67例,疗效满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延长,高龄人口日益增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增高,使许多人受到骨质疏松症的困扰,本文通过对45例骨质疏松症的护理体会,探讨骨质疏松症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
骨肉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大多见于10-20岁的青少年。本研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对已经确诊化疗的骨肉瘤病人进行问卷式调查,了解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的抑郁以及焦虑情况、临床表现,并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初步治疗,观察其改善情况。
脊柱是骨肿瘤好发的部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约占所有肿瘤发病率0. 496左右,继发性肿痛为转移瘤,是脊柱原发性肿瘤的35-40倍。本文就病灶清除椎体重建治疗腰椎椎体恶性肿瘤11例病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脊柱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癌的治疗由既往单纯内科治疗,正转变成积极合理的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多方面综合治疗;但应认识到,脊柱肿瘤并不是一个单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