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

来源 :第十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54177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作为宽口径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专业学生获得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基础课。结合我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介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历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提出课程建设的初步方案,探讨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措施,并进行了实践。
其他文献
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材编写规划和课程设计的改革等方面,对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要点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为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提供参考。
在大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背景下,通过将混凝土框架设计等内容引人地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灵活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该课程的考核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预应力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结构、框架结构和钢管混凝土设计的基本知识框架,为全面科学地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建筑工程方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出有益的探索。
针对混凝土结构原理的试卷,从试卷分析的意义和内容上进行了阐述,结合天津大学课程教学的特点,探讨了试卷命题、考试和成绩分析及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可供混凝土结构原理教学交流和参考。
工程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介绍了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的特点,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专业特点以及工程结构课程教学实践,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增加实践环节、采用综合考核手段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
基于"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土木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教学要求,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五个方面对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对混凝土结构教学的一些建议,可为国内同类院校的混凝土结构教学提供参考。
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是目前国内正在普遍开展的一项大学生课外学科性竞赛活动。首先,简要介绍了该院连续举办的三届校内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的基本情况。根据竞赛组织指导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认识,提出了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的常规工作流程。最后,阐述了竞赛指导工作中在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的选题、竞赛规则的制定、结构分析计算方法的确定、竞赛的组织宣传工作等要点方面的体会。希望能对今后该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本文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了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根据当前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探讨了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论述了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基本理论教学,实现导师制,重视知识的应用实践与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与考核办法,实行奖励机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本文提出的新模式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工程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对毕业生工程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有解决这一矛盾的切实有效的办法。根据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和新世纪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工程能力的要求,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能力的内涵,给出了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工程能力在培养计划制订及教学环节中应该采取的措施。
通过混凝土结构精品课程建设,将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向深入。实现以传授知识为重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转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因材施教。在课程内容、课程授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上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界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加强对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于土木工程学院结构设计大赛和电子桥梁设计竞赛的实践经验和活动效果,本文阐述了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在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