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思考

来源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l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在中国的中心城市,最早的13所职业大学,开启了中国真正意义上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天生就具备开放、创新、对外、合作的秉性,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教育.“后发外生型”的中国高职教育正是诞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承载着快速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所以采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是一条捷径.
其他文献
本文从文化供给侧发力,以引领公众的需求为目标,构建学习、身份与文化的互促互动关系,实现博物馆精准自我定位,创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助推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博物馆是国家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而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课程进行结合对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博物馆资源课程立足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让他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下感受文物、历史、艺术的魅力,启迪智慧,塑造美好情操.在各地博物馆的尝试与成果的驱使下,馆校课程合作成为博物馆与学校共同期盼的一种趋势,课程的设计方向也有
博物馆是文化资源的重要聚集中心,不仅有丰富的文物藏品,还有建筑等特色资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博物馆资源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研发出具有功能性、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的产品,不仅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对馆藏文物的文化精神、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等起到一定的传播作用,是继承、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以镇江博物馆利用文创资源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为例,探索博物馆文创
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公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直以来,公众的地位相对被动、消极,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就必须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加强公众对博物馆藏品的理解,强化博物馆藏品的文化记录的角色,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邀请公众“参与”到博物馆工作中来,便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新时期博物馆社会服务职能有了新的拓展和增强,不仅要让公众走进博物馆,更要走进博物馆文化,真正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现今博物馆参观尚未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习惯性休闲方式,博物馆宣传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展览策划的创意提升、流动展览的勾连助推、优势资源的跨界整合将有助于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建立和公众群的拓展,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只有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切实提升展览层次,方能提高
作为新型的媒体形式,微信公众号因其操作简便、运营成本较低深受大众的喜爱,因此也成为很多行业的营销方式之一.近年来,很多博物馆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这个平台建设博物馆及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是博物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随着博物馆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博物馆教育,并且探讨如何完善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这种思索和尝试并不仅限于专家和馆方,第三方开始围绕教育这一目标和博物馆进行直接合作或是和博物馆一起展开工作,包括私营公司和个人,均从各个角度切入并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博物馆育.这对于完善博物馆教育职能来说是有益的方式.
博物馆健身运动,指的是近几年来国内外一些博物馆逐渐兴起在馆内开展与健身有关的活动或课程,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博物馆锻炼”活动为代表,参与者在博物馆内进行有氧或无氧运动锻炼;另一种是博物馆开设馆内瑜伽课程.博物馆健身运动的兴起一方面体现着博物馆功能的不断调整,发掘和吸引新的公众参与博物馆活动,同时拓宽了博物馆的资金来源,对博物馆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着
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何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创新地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是美术馆新时期需要重新来思考和做出调整的.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促进开放、加强体验是提升美术馆公共服务的两个着力点.从物到空间的开放,最终应体现在人的开放、理念的开放,真正将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无论是初级还是深度体验,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和江苏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若干意见》的出台,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均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但我在跟学校和企业接触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现大家并没有多少获得感.政策文件虽然出台了,但接下来该怎么做,从哪些地方去切入,怎样将产教融合真正落地似乎并没有解决.基于多年在高职院校一线的经验,今天我更多地从微观的视角来思考这样的问题.近几年有机会参加教育部各类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