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活性炭烟气脱氮脱硫的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燃烧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麦秸、麦秸添加5%煤粉的两种材料以不同的活化时间制备了活性炭颗粒,进行了供热锅炉烟道气脱硫脱氮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麦秸类活性炭颗粒在50℃和120℃下进行烟气脱硫脱氮均具有较高的脱除效率;煤粉添加剂引起了炭脱氮性能的降低;充分接触的水蒸汽再生基本恢复了炭粒吸附能力;而30分钟活化时间的活性炭较60分钟活化炭脱氮脱硫效率高,经济性优。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三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炊事炉原始样炉的热效率、燃烧特性、烟气中污染物浓度等测量结果。试验过程中使用的生物质颗粒燃料为玉米秸秆颗粒。试验结果显示:这三种炊事炉可以清洁地燃烧用农业、林业固体剩余物制成的颗粒燃料;其中第一种炊事炉根据试验结果改进后,产品炉的热性能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均满足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540-2008 《户用生物质炉具通用技术条件》规定的指标和限值。
以正庚烷为对象进行油池火试验,通过改变风机频率和油量进行一系列试验,分析风速和燃料质量对热释放速率等参数的影响。试验数据表明,燃烧速度,总释放热和平均热释放速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但最高峰值并未出现在最大风速下;油量对热释放速率也有一定影响,油量不足会导致燃烧不完全,热释放速率无明显峰值。
热释放速率是描述火灾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体现了火灾中能量释放的大小,是决定火灾发展变化和火灾危险程度的基本参数。本文分析了测量过程中环境湿度、烟气中CO、CO2 摩尔分数对热释放速率的影响,并比较他们对热释放速率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某焦化厂所使用的煤样及生产出的焦炭、焦油和氨水中汞(Hg)的含量分析,研究了原料煤及其焦化产物中的汞分布,并结合煤焦化模拟实验,计算了汞的质量平衡,获得汞在炼焦过程中的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焦化过程中,煤中汞60%转化到煤气中,27%的汞残存在焦炭中,7%的汞转化到氨水里,6%的Hg迁移至焦油。
运用电子低压撞击粒径分析仪(ELPI)研究了燃用不同比例生物柴油的发动机排气颗粒数浓度、体积浓度和粒径分布特征,测试工况下柴油机排气颗粒数浓度均呈包括核模态(峰值粒径为10nm~ 20nm)单峰对数正态分布。高负荷下排气颗粒数浓度和体积浓度大于中间负荷时的数浓度和体积浓度。相同转速下,颗粒体积浓度随负荷增加而增大,而数浓度高转速下随负荷增大而增加。相同转速下,随负荷增加,核模态峰值粒径有减小趋势。
在沉降炉中对一种烟煤和褐煤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热解实验,研究了煤种及热解温度对煤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时烟煤发生膨胀,膨胀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褐煤发生收缩,收缩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褐煤焦总孔体积和BET 面积均大于烟煤焦,褐煤焦总孔体积以中孔和大孔为主,烟煤焦总孔体积以大孔为主,所有煤焦的孔面积都以微孔为主。1423 和1523K 下,煤焦总孔体积变化很小,1623K 下,煤焦总孔体积有大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O-CeO2-MnOx/γ-Al2O3催化剂颗粒,在固定床上测试其催化脱硝活性。CuO-CeO2-MnOx/γ-Al2O3催化剂在200~450℃范围内脱硝效率保持在70%以上。利用程序升温方法研究了催化剂对NH3和NO的氧化性能,随着温度升高NH3被过度氧化生成了N2,NO和N2O。催化剂能将 NO氧化生成NO2,但氧化程度较低。脱附试验表明NH3和NO在催化剂表面存在明显
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碳材料,其合成方法也有多种。燃烧法可以同时提供碳纳米管生长所必需的热源、碳源、催化剂,具有实验设备简单、常压下即可制备、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本文利用V 型热解火焰来研究碳纳米管的合成条件,实验系统包括V 型热解火焰燃烧器、质量流量控制器、气源、喷雾热解系统、三维坐标仪、取样探针、热电偶、红外非接触式测温仪。同时,详细分析了碳纳米管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简要分析了燃烧法合成碳纳米
电容层析成像方法(ECT)用于火焰的监测已经被证明是完全可行的,然而,ECT 对火焰的传感机理以及ECT 测量结果与火焰宏观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未做探讨。本文在考虑带电粒子运动与电磁场之间的耦合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运动方程,推导了与火焰微观特性相关的有效介电系数表达式。在适当假设的前提下,提出了与火焰温度、火焰压力场、燃烧的热力学过程、电离强度等多个参数和过程相关的火焰介电常
利用质量、能量和化学平衡建立了IGCC 电站中水煤浆进料式气流床气化炉的数学平衡模型。用于预测气化炉出口合成气流量、成分以及碳转化率。本模型特点在于从数学和气化机理中合理假设了两个化学反应平衡式,再采取范特霍夫公式、物质生成热和吉布斯自由能的综合推导,得出化学平衡常数K 和温度的关系,最后利用牛顿法求解方程组。模型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的模拟、实际运行结果进行对比,数据吻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