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ar forcing of Holocene sea-ice cover off West Greenland

来源 :201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rctic sea ice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limate system, since it is an effective insulator between the oceans and the atmosphere, restricting the exchange of heat, mass,momentum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The ongoing severe reduction of Arctic sea ice is largely ascribed to anthropogenic effects, but the current rate of sea-ice reduction is much faster than predicted by models.Despite its importance, little is known about past changes in sea-ice cover and the underlying forcing mechanisms.
其他文献
根据2013年1月中国29次南极考察获得的长城湾、阿德雷湾营养盐、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等资料,结合其它年份相关数据分析讨论了南极长城站附近水域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长城湾和阿德雷湾夏季水体营养盐含量普遍较高,磷酸盐、DIN和硅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1.94,25.36,78.6和1.96,25.94,79.3μmol/dm3,叶绿素α则相对较低(平均分别为1.29和1.08μg/dm3)
本研究利用真实大气强迫场驱动高分辨率海洋模式MITGCM(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模拟真实海洋,并结合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普里兹湾海洋环流的空间分布形态和时间变化特征。通过设计在普里兹湾局部加密的高分辨率数值试验,诊断普里兹湾区域海洋环流的气候态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在高分辨率模式中普里兹湾环
会议
非洲南部厄加勒斯泄漏过程将印度洋的暖咸水输入大西洋,是大洋环流中联系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关键过程,而厄加勒斯反曲的位置和强度会影响到厄加勒斯泄漏过程。文章通过分析全球高分辨率模式MITgcm-ECCO2输出的厄加勒斯系统海流场并与卫星高度计观测的绝对海表高度数据得到的表层海流场进行对比,发现模式能很好的模拟出厄加勒斯急流分布特征,但与观测结果相比,模式模拟的海流流速值偏小,同时模拟结果表明在强西风带年
会议
海-气CO2通量的估算是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外推算法的不断改进,基于海表层水CO2分压的调控影响因子,在不同的海域发展了不同参数的海表pCO2遥感外推算法,获得了区域性多时空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海域碳"源-汇"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针对单参数算法、双参数算法和多参数算法的发展过程和存在问题,综述了主要海区海-气CO2通量遥感外推算法的研究现状,并评述了在南大洋和北极海域利用遥感算
基于对北太平洋北部及其边缘海(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表层沉积物硅藻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覆盖这一区域的表层沉积硅藻数据库,并由此构建了海水表层温度的转换函数。三种不同机制的数理方法被用于重建海水表层温度,即Imbrie and Kipp Method(IKM)、Modem Analogue Technique (MAT)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其中ANN重建的现代表层温度最接近实际值,而IKM误差最
会议
We will present the response of energy budget in the Southern Ocean (SO) to the Antarctic Oscillation using an eddy-permitting global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Here, by conducting two sensitivity expe
会议
北太平洋亚极地海域作为现代大洋环流的终端,在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北太平洋亚极地海域开展的重要科学调查活动及研究成果,对北太平洋亚极地海域古气候、古海洋学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基于我们对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古海洋学和古气候的研究,发现北太平洋亚极地海域的沉积过程、表层环流、海冰覆盖及古生产力等存在显著的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波动变化规律。本文认为,"白令海峡的开
会议
于2014年7月4日-11日搭乘Testein考察船在王湾海区一个断面(5个站位),进行了海洋浮游纤毛虫群落调查.在每个站位通过CTD(SBE 19 plus CTD)获得不同水层的温度、盐度数据,用NISKIN-1010采水器采集不同水层的海水样品1L,样品现场用Lugols试剂固定,实验室内浓缩后(50-100 mL)取一定量(15-20 mL)在Olympus IX 71倒置显微镜下(100
北极地区范围很广,北极圈面积达2100×104km2,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前寒武纪主要由波罗的(欧洲西北)、劳伦(北美)和西伯利亚3大克拉通,以及其间的微板块或地块组成。这些克拉通之间为一系列的造山带,包括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的贝加尔造山带、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加里东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海西造山带、晚中生代的上扬斯克造山带、新西伯利亚造山带与楚科奇-布鲁克斯造山带等。
本文介绍通过放射性测年、多种磁学参数和有孔虫氧同位素等综合方法,建立可靠的北极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年代框架。通过地层对比,对不同海区之间的沉积速率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