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秋季乌鲁木齐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in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11月在乌鲁木齐利用AE-31黑碳仪获得了大气中每5min黑碳气溶胶(BC)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同时结合国内外其它地区的观测结果,分析了2009年夏秋季乌鲁木齐BC浓度的日、周、月、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市夏秋季大气BC日平均浓度为3843±3095ng·m-3,变化范围为688-15181ng·m-3,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2倍;BC浓度变化趋势与API变化趋势接近,相关系数为0.55.2)BC浓度的日变化在夏秋两季基本一致,具有明显的峰值区和谷值区,其峰值区主要出现在上午和夜间,谷值区分别出现在凌晨和下午,但秋季的波动较夏季明显.在观测期间两个峰值分别为上午9:00的4771ng·m-3和晚上24:00的5159ng·m-3,谷值分别为凌晨5:00的2968ng·m-3和下午17:00的2483ng·m-3,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2倍多.3)周BC平均浓度的变化特征为,周一至周四呈总体降低趋势,星期四达到一周的最低值,周五开始增加,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工作日和周末差别不大.4)BC月平均浓度高低依次为11月>10月>8月>9月>7月>6月,高浓度月份集中在秋季.这是因为乌鲁木齐是典型的北方城市,地处大陆腹地,市区在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带,夏季多雨,空气对流强烈,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当进入10月中旬,企业和居民取暖燃煤排放成为了BC的主要贡献源,加之大气层结构稳定,易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5)小于2500ng·m-3的BC浓度数据,夏季和秋季分别为64%和36%,夏季BC瞬时低值浓度远高于秋季,秋季BC污染重于夏季.6)乌鲁木齐城市BC浓度低于国内外部分城市,明显高于较为洁净的边远地区,与背景点瓦里关和南极相比分别偏高12.9-17.2倍和6.4×103倍.
其他文献
Junction temperature of alternating current light-emitting-diode (AC-LE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ts stable light output and lifetime. The threshold voltag
利用1951-2006年西安及周围三站点的气象数据分析了城市气温变化和周围台站温度的差异,给出了四个测站不同阶段、不同季节城市化影响气温变化的趋势系数及线性变化趋势.结果
会议
On May 25 2013, the 6th International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Meetings (POEM 2013) were grandly opened at Wuh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W
应用淄博市2001-2009年气温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新旧站气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新站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极端最低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均比旧站偏低.月平
会议
依据黄河中上游地区19城市2007年SO2源排放总量和气象资料,利用MM5、CALPUFF数值模式系统,通过数值模拟、预测,分析了城市间的相互影响及长距离输送对北京SO2浓度的贡献.结果
会议
The influence of substrate temperature on microstructure,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in situ- textured zinc oxide (ZnO) films fabricated by metal orga
本文利用泰安市2007年至2009年逐日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了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年等级日数和月、日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泰安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月、日变
会议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它们的混合物组成的可见聚合体;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冰粒和雪晶.其底部不接触地面.云是在地面气象观测中是一项很重要且
为制定中国中青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了中国各地用温氏法测定的健康中青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并对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海拔高度
The objective function of classical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NMF) is non-convexity, which affects the obtaining of optimal solutions. In this paper, 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