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适宜作为刺参浮游期饵料的单胞藻

来源 :“全球变化下的海洋与湖沼生态安全”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shou4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以来,刺参筏式养殖在福建省迅速发展起来.目前福建刺参养殖主要从北方购买苗种进行养殖,苗种价格严重受制于北方,福建刺参养殖的发展急需当地提供苗种.福建养殖的刺参于四月份达到性成熟,也就是说在四月份开始进行苗种繁育.而刺参浮游期的饵料——单胞藻应提前一个月培养,此时福建适逢连续的阴雨天气,角毛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等单胞藻生长缓慢,不能满足刺参苗种繁育的需要.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一种当地的单胞藻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isis sp.),具有对光照要求低、密度大、易培养等优点,可以作为刺参浮游期的饵料.本研究中,我们分别以牟氏角毛藻、盐藻、微拟球藻、牟氏角毛藻+盐藻、牟氏角毛藻+微拟球藻、牟氏角毛藻+盐藻+微拟球藻为饵料投喂刺参浮游幼虫,比较不同饵料对刺参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单胞藻每天投喂4 次,初耳幼体、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的日投喂量分别为20,000,30,000 和40,000 cell mL-1.同时,我们研究了微拟球藻投喂量和投喂频率对刺参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微拟球藻的投喂量采取500cell mL-1day-1、2000cell mL-1day-1 和 4000cell mL-1day-1,投喂频率采取2 次、3 次和4 次每天.结果表明,以牟氏角毛藻+盐藻为饵料获得最大的幼虫体长、存活率和附着变态率.单独投喂微拟球藻组的刺参幼虫第9 日体长(901.37±25.59μm)和附着变态率(32.67±2.21%)最低.投喂量实验中,20000 cells mL-1 day-1 组幼虫第9 日体长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为852.13±16.95μm.该组幼虫存活率最高,附着变态率和40000 cells mL-1 day-1 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显著高于5000 cells mL-1 day-1 组.投喂频率实验中,每天投喂3 次的刺参幼虫第9 日体长最长,为962.6±22.54μm.每天投喂4 次的刺参幼虫存活率和附着变态率最高,分别为74.97±2.82%and 35.11±3.43%.每天投喂3 次和4 次的刺参幼虫存活率和附着变态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说明,微拟球藻可以代替角毛藻、盐藻和小新月菱形藻等北方常用单胞藻类,作为刺参浮游期饵料,在刺参南方苗种繁育过程中得到应用.在生产中,微拟球藻和角毛藻、盐藻等混合使用效果更好.
其他文献
  本实验于2013年08月和2014年03月选择深圳海上田园4年、8年、10年红树林种植-养殖区以及对照区下涌河河道,对其水质及沉积物状况进行监测,以评价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系统
会议
以服务“一带一路”为背景,就中国与东盟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状况以及海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所属的重要位置,提出如何加强外语职业教育,特别是东盟地区语种职业教育的具体措
  冷水性桡足类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了解其自然海区的食物组成对于理解海洋浮游食物网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对于其在自然现场的摄食状况还知之甚
本文采用自由基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4-乙烯基毗啶(P4VP),采用粘度测定法确定了聚4-乙烯基吡啶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临界交迭浓度C;然后,分别在稀溶液与亚浓溶液浓度范围内,采用光
玉米须(Stigmamaydis)是禾本科作物玉米(ZeamaysL.)的干燥花柱和柱头,具有利水消肿,降压功效。近年的临床应用表明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同时,玉米须又是一种
  本文在回顾海洋生物腐蚀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对海洋生物腐蚀的内涵,即海洋污损生物对金属腐蚀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研究海洋生物腐蚀要确定几个前提条件,本文从不同金
会议
  水产品中危害因素来源主要来自环境养殖。本文对国内养殖环境进行介绍,并对影响水产品安全危害因素的分布及其路径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产品风险分析的必要性,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本文研究了以湿品2-硫醇基苯并噻唑(促进剂M)和叔丁胺为原料,次氯酸钠为氧化剂,采用水相小配比法合成N-叔丁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硫化促进剂NS)的新工艺。采用湿M为原料可以
精子发生是一个非常动态和复杂的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精原细胞有丝分裂、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精子细胞的变形,最终产生单倍体长形精子。精子发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