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作改制与农业清洁生产

来源 :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洁生产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具有产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双重功效的生产体系."农业清洁生产"源于清洁生产,是随着农产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而提出的一种将污染预防策略持续贯穿于生产全过程,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全新的生产体系.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农业清洁生产科学研究、机构设立、产品与产地认证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市场体系建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然而,本文指出一个似乎被人们忽视了的问题,即农作制度对农业清洁生产具有过程耦合与基础支撑作用,应当引起关注。
其他文献
氮肥超量施用导致了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氮素损失出土壤-作物系统的途径主要有:硝态氮的淋洗损失,氨挥发损失,硝化反硝化损失等.研究表明,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超过正常水平后,随施氮量增加其累积量更呈线性增长,并向下层快速移动,直接导致了地下水的恶化.氨挥发是北方石灰性土壤氮素损失的一条重要途径,夏玉米土壤水分含量高且水分散失量大,因此其氨挥发损
减少氮素面源污染的稻田高效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亦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水稻前茬作物以牧草或设施蔬菜、瓜果为主,稻季结合稻鸭共作,全程一次施肥等生态技术,达到稳定主粮产出、增加农产品多样化、提高稻田土壤质量和稻季氮素污染减量化的多重目标,同时,又充分发挥了稻田-人工湿地对严重富营养化灌溉水中氮磷的截污及农田富余营养元素的自净能力.因此,本研究对稻田高效可
近年来,面源污染源越来越成为水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耕地不合理利用(如种植制度不合理、过量施用化肥、过度耕作等)造成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别是氮磷流失对水源的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稻田是太湖地区农田的主要形式,在目前条件下,如何利用好稻田,使之保持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减少稻田氮磷等流失对水环境的污染,成为当地政府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为此,有关人员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在宜兴大浦进行了稻田不同种
兰州百合色白、个大、瓣厚、味美,而且营养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素有"兰州百合甲天下"的美称.因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糖、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既可作美味佳肴,又可以入药,还可以观赏.中医上具有补中益气、理脾健胃、宁心安神、润肺止咳、清热利尿、解无名肿毒及止血等功效,并且对肺癌和白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滋补健身的良药.因而发展兰州百合的种植产业,对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山区农民
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三熟制农业.然而当前的种植习惯以肥(紫云英)-稻-稻为主,绿肥由于水分多,干物质少,对土壤的影响相对较小,紫云英虽然有固氮效果,但土壤中并不缺氮,同时紫云英根系多为须根,难以解决土壤板结、潜育化等问题,常常导致粮食产量不高且不稳,土壤肥力退化和经济效益下降.所以,必须研究新的复种方式,以充分利用冬春光能和土地资源,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以紫
江苏是我国的重点产粮省份,在沿江与苏南地区水田以小麦-水稻、油菜-水稻两熟为主要特征.由于我国加入WTO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国外进口价格相对便宜而又具有较好品质的小麦,国家也不再以保护价收购南方红皮小麦.因而,江苏沿江地区特别是苏南小麦种植效益不高,面积有所减少,有的地区在冬季则闲置不种.近几年,该地区把种草养畜(禽)实行农牧结合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黑麦草-水稻种植模式得到较
在我国,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三元"种植结构模式的推广,牧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小黑麦(Triticale)是禾本科牧草中的优良种,是由普通小麦(Triticum)和黑麦(Secale cereale L.)进行属间杂交,并对杂种F1代染色体加倍人工综合而成的异源多倍体新作物.小黑麦兼备小麦和黑麦双亲的优点,具有良好的丰产性、较强的抗逆性、丰富的营养性、广泛的适应性,目前在我国的种植面
我国传统农业是主谷式农业,农田一向以种粮为主,有关间作研究以创建各种作物间套作种植高产模式为多,对其增产效应的研究工作较少,且多数又是研究粮食作物之间以及粮经作物间种植模式与机理,对粮饲作物之间及饲用作物之间的种植模式与机理研究较少.随着我国今后种植业结构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用作物"三元结构.饲用作物被人们认为只是农田的"填闲作物"或"副作物"的观
20世纪30年代,Weaver.J.E.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玉米、高粱等十几种作物的根系生长过程,并指出:"要科学地理解作物生产,就必须全面地认识作物根系发育、根群分布、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吸收水分的活力,以及不同环境下的根系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根系的研究逐渐深入,使孤立研究地上部分生理机能转向根系和地上部分相互作用的研究.迄今为止,前人就单作条件下水、肥等外界环境因子对作物根系时空分布
在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单位和学者在黄淮海平原致力于盐碱地治理与开发研究,完成了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和多种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60年代在松嫩平原西部的前郭灌区开展了盐碱地种稻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到1989年,盐碱地水稻旱育秧技术的研究成功和推广,使得盐碱地水稻面积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区域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探讨盐碱地成因, 盐碱地的特点以及盐碱地稻-苇-鱼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