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茅坪溪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设计研究

来源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试验性蓄水运行十年学术研讨咨询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rrytang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坪溪防护土石坝是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挡水前沿,按一等工级建筑物设计.坝体主要利用现场开挖料分区填筑而成,坝体防渗采用沥青混凝土心墙,并垂直布置.最大坝高104m,填筑总量达1213万m3,在已建同类工程中,其坝高和填筑量均居前列,是当时世界建成的最高的直立型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本文具体介绍了茅坪溪防护土石坝设计的基本情况,重点对坝型比选、坝体断面结构设计、沥青混凝土心墙结构布置、填筑料质量控制标准、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等进行论述,并结合初期蓄水(135m水位)后安全监测成果对坝体特别是沥青混凝土心墙运行安全性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沥青混凝土属黏弹塑性材料,力学性能复杂.茅坪溪防护土石坝的建设和运行,为中国高土石坝沥青混凝土防渗心墙设计理论和方法及相关水工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推动了水工沥青混凝土防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威胁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本文基于三峡库区干流19个采样点采集的表层水和沉积物样品,系统开展了2015-2016年放水期(6月份)和蓄水期(12月份)库区干流16种PAHs的浓度特征、空间分布、污染水平及来源解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2015年和2016年水体∑PAHs分别为8.7~101.7ng/L(均值40.5ng/L)和3.9~139.3ng/L
三峡库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张,且坡耕地多,平地少,耕地质量差,通过持续的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量,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模式持续存在,因此耕地面源污染防治的问题尤为突出.基于此,本研究在大量的现场试验与调研、历史资料分析和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围绕耕地的面源污染问题,系统地分析了三峡库区耕地的特点、面源污染过程及阻控机制,针对性地从源头控制、过程阻控和末端消减三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套包括土壤侵蚀防治
三峡水库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淡水资源库,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其水环境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三峡水库蓄水后,历年《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发布结果显示,三峡水库干流水质良好,部分支流水质超标、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本文以2008-2017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10年间三峡库区典型支流小江(澎溪河)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小江水体总氮总磷基本呈现上升趋势,总
通过对1996-2014年三峡库区污染物排放资料的系统整理,对三峡库区污染物来源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三峡库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变化明显,废污水排放总体呈下降趋势,污水处理率上升较快但仍有提高空间;农药施用总量呈先增后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公顷施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高毒害有机磷农药使用仍然普遍;化肥施用量波动较大,重氮磷、轻钾肥倾向有加重趋势;船舶运输呈现出客流减少、货运增加的趋势,船舶排放
通过2016-2017年对三峡水库上下游浮植物密度的分布规律进行初步分析,以探究大坝拦截效应对藻类分布的影响.采用常规显微镜镜检对8个断面的分层混合样品进行分类计数.分析发现,三峡水库以绿藻、蓝藻、隐藻、硅藻4大门类为主,庙河断面藻密度水平接近库区整体平均水平,总体上游至下游断面藻密度呈下降趋势,硅藻密度比例从75%升至95%以上.宜昌断面硅藻、绿藻和隐藻密度峰值出现时间比庙河断面滞后一个月,蓝藻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显著改变了河流的水文节律和消落区植物群落结构.2009-2018年6-7月在三峡水库支流小江沿岸设置渠口、养鹿、高阳、黄石和双江站点,调查分析了消落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消落区植物群落以一年生草本为主(53.42%),多年生草本次之(38.36%).高程影响着植物的分布,150m区域,优势种主要有苍耳(Xanthium sibiricum)、香附(Cype
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积累了大量的安全监测成果,为指导施工、验证设计和工程安全评价等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开始的试验蓄水期监测成果表明,各建筑物的监测数据均是正常的,各项测值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建筑物的运行状态均是安全的.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荆江河段水文情势和江湖关系发生变化,东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也发生相应变化.本文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水文、水质和鸟类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观测数据,辨析受三峡水库运行影响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分析三峡水库运用对洞庭湖区水环境和东洞庭湖湿地组成和鸟类多样性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水质的影响从工程论证之初就一直备受关注.三峡工程从2003年初次蓄水成库至今已过去了15年,2008年开始的试验性蓄水已进行了10年,而且2010-2017年已连续8年实现了175m的设计目标最高水位.在此时间节点研究总结三峡工程对水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并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报告的预测结论进行比较,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回答公众关切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故本文将试验性蓄水期库区干流
三峡左厂1~5号坝段坝基沿缓倾角结构面的深层抗滑稳定问题是三峡工程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根据三峡工程前期蓄水135~156m水位过程中现场监测的资料,开展坝体和坝基的变形、渗流监测成果分析,针对坝基岩体的渗透特性及渗流场分布、岩体力学参数进行数值反演分析,并对大坝后期蓄水至175m高程后的坝体和基岩变形进行预测,分析了坝基内的渗流场与应力场分布,复核了坝基的深层抗滑稳定性.结果表明:正常蓄水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