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保护的新出路:摆脱商业鲸吞,重燃公共价值(下)

来源 :2017第九届中国社会生态农业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让广大农民手中丰富的种质资源得到有效地就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公共育种体系如何为小农服务?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牵头的一项开展了近20年的“参与式选育种试验”多少回答了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改变也需要制度和政策环境的支持,让越来越来人认识到种子的公共价值,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认可农民在就地保护种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7年以来,贵州乡土文化社在贵州已开展了数十个项目,不仅记录保存了贵州不少已濒临消亡的乡土文化.还帮助许多贫穷落后的村寨重振作发展道路.是贵州文化保育工作的先驱和主要推动者.
在牛耕部落的项目中,在合作社的支持下修筑了几十米不用水泥硬化的步道、不用水泥硬化的人工湿地,以及生物慢滤池,结合茶籽粉洗碗,有效地控制了污水直排梯田,受到环保同仁的认可。
雀鸟苗寨青年返乡之旅——返乡青年创业合作小组启动,并在2016年底成立了雷山县雀鸟老品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本地农特产(红豆、小米、天麻、茶叶、百合粉、蜂蜜、黑毛猪腊肉、折耳根等)有机种养殖,以及农特产初加工、设计包装、线上线下销售;开展苗寨村寨深度体验游进行线下体验者和村民互动:重新识别苗寨本地品种,倡导恢复原有的传统方式,今天学习做环保酵素,做本地益生菌,进行土壤转化等一些尝试;期待能使老种
项目工作以“内生式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社区为主体,通过促进社区人的变化与能力建设,产生适合于社区文化的组织与制度,并进而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形成适应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为此,开展了村民能力建设、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社区互助金融建设、替代生计的产业发展等工作,并逐步完善社区公共管理的组织和制度,通过社会治理创新以促进社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打造绿色村庄,构建和谐家园,干群同心协力,共建新型农村。2005年起,在中国滋根的支持下,多次参与社会政策论坛、合作社论坛等,不仅学习到了新知识,还拓展了眼界。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他们坚信走综合发展、合作致富的道路。并多次带领村两委群众代表外出学习、调研。在滋根的参与下,经过专家论证,群众讨论,从上任后到现在共设计了4个村庄发展五年规划,进行山林路水田同发展,农林牧副同治理,走合作综合发展道路,
有机蔬菜工厂化生产技术,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工厂化思维方式来生产有机菜的技术实现手段,将蔬菜生产全程分解为备耕播种、植保及日常管理、收菜打包等流水线上的三道工序,每道工序有专人作业,使得流水线上的每个人都很熟悉自己的工作,因而可以发挥其最大的工作效能,最大效率提高整个蔬菜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蔬菜商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有机农业实践的20年证明,有机农业对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保障和国际地提升都起到了应该发挥的作用;由于有机农业的市场定位、实施主体的理念和政府引导的方向,与国际有机农业的理念和实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高速发展时期必然出现的问题和认知的错误,因此,建立有机产业链和服务链的联动机制,仍是中国有机产业发展的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农业第一线亲身参与了由生态农业衍生而来的有机农业在中国推行40余年各项理论试验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及国内外交流.深感其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不完善.值此国内外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土壤报警、农耕转型关头,有机农业之方向、观念、基础理论是当务之急.通过四十余年的生产实践、研究、教学认为,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壤物培肥道路.1979年在研究中提出对中国传统农耕应在现代化学、物理
40多年在农业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从事农耕肥力转化机制与作物增产原理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以用地养地相结合,从农田生态环境建设出发,为农耕可持续发展需要而进行试验研制.目前全国土壤污染,衰退,肥力衰竭,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仅只要给农作物施肥,更要给壤物“施肥”,恢复地力。此处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系统调控而实现的。由此,对壤物进行改造调控,其实质是生物学理论
按惯例有机种植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和转基因材料,所以人们常常把有机种植和低产相关联,但目前有一技术可让有机种植做到高产优质,本文对此技术进行理论综述:1)有机种植要有充足的碳源;2)氮源来自微生物固氮和有机物的降解氮;3)矿物质的磷、钾、钙、镁、硫、铜、铁、锰、锌、硼、钼、氯以及有益元素和生命元素在代谢中不可或缺;4)栽培中不断创造逆境激活免疫力,使作物各个部位和果实都产生抗病、虫、草害与抗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