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错丛集及其古地震意义--以海原断裂为例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z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表明基于LiDAR数据的位错测量结果可以与古地震研究结果相吻合,其30m内的位错分布频率峰值个数与逐次限定法所得古地震期次相一致,其中西段S3段落上表现为4期位错,S4段表现为5期事件,中段S5与S6段落上均表现为5期事件,并且位错量均表现为5m的倍数关系。由于最近一次事件为1920年海原M8.5地震,同时破裂西段与中段,由此推断后面4期事件可能与1920年地震规模相当,但是根据前人古地震研究结果可知,西段与中段破裂历史存在差异,即并非全部破裂事件均同时破裂了西段与中段。据此推断西段的4期事件破裂应该向西破裂了老虎山-毛毛山的部分段落或者全部,中段的其他4期事件则应该向东破裂了东端的部分段落或者全部。由此可知,海原断裂带上强震破裂特征要更加复杂,可能不仅仅是基于前人研究所得的单段破裂、双段破裂以及全段破裂,可能与海原断裂西端的老虎山-毛毛山,东端的六盘山断裂存在交义破裂的情况。虽然前人在六盘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并未发现年轻的古地震事件,仅仅发现了老于6000的古地震事件,本文位错测量与前人古地震研究发现的中段的年轻地震事件向东的破裂延伸是否沿断裂走向继续向东,并未向南跃迁到六盘山断裂上,该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在考虑海原断裂带强震破裂模式的时候要将海原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不能仅仅将狭义海原断裂带单独考虑。本文研究表明基于LiDAR数据的位错测量结合前人古地震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断裂破裂特征与历史。
其他文献
利用瞬变电磁场满足的扩散方程与波场满足的波动方程之间存在的数学转换关系式,可以实现瞬变电磁法拟地震反演成像,但由于电磁法自身的精度限制,从电导率转化而来的虚拟波场速度模型精度一直不佳,制约了成像分辨率的提升.本研究对采用超松弛预条件正则化共轭梯度法全时域转换而来的虚拟波场,通过最小二乘反褶积锐化波形,再利用等效导电平面法构建初始速度模型,最后引入地震勘探中的全波形反演技术进行速度分析.
瞬变电磁中心回线电阻率定义研究已十分详尽,而非中心点的视电阻率定义研究相对较少.利用方形回线半空间间响应公式,结合二分法给出了方形回线发射情况下任意点全区视电阻率的计算方法.在ansys计算平台下,计算了方形大回线下的三维异常体瞬变响应,利用给出的方法计算了全区视电阻率.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方形回线全区视电阻率的计算方法能很好的反映异常体的平面位置,说明了大回线工作方式也能与地质异常体有良好的耦合.
在传统转换波速度分析中,纵波速度分析误差对转换波速度分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速度分析过程中能否采取措施对其影响进行控制.在煤田上有一定量的钻井资料,能够大致掌握测区内煤层深度趋势.本文将煤层埋藏深度作为约束条件进行转换波和纵波速度分析约束条件,通过一个理论模型分析,模型是建立在均质水平层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没有考虑静校正问题.经过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在转换波处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将深度约束加入到转换波
华北克拉通是全球典型的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古老克拉通,但该克拉通显生宙以来曾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研究表明该破坏过程不仅导致岩石圈地幔组成的巨大改变,而且也导致了下地壳组成的变化.问题是这种改造作用规模和程度有多大,底侵岩浆的组成和来源等问题尚不清楚.阳原新生代玄武岩携带了众多的下地壳麻粒岩捕虏体,为探究该地区下地壳的组成和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采用西北大学飞秒激光剥蚀MC-ICPMS对这些样品
会议
会议
本研究在位于1920年8.5级破裂带的中部的干盐池盆地成功开挖了数个大型三维探槽,揭露了清晰的韵律性、面状展布地层和丰富的地震破裂现象。探槽中发现丰富碳屑样,在多个层位上采集了几十个碳样,14C加速质谱(AMS)测年确定多期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限。尤为突出的是探槽顶部2.5米厚的最新细粒沉积层序记录了1500A.D.以来的4次地震事件。在事件的14C测年及其误差范围内,通过历史资料进一步限定了分别
会议
构造和气候变化之间相互作用下大河(长度超过1000公里)如何演化是地球科学的基本问题,因此对东喜玛拉雅地区雅鲁藏布江和横向河流苏班西里河之间分水岭地区的第四纪地貌和沉积开展野外填图以及地层和沉积分析工作.发现分水岭附近四曲哪吗和舍曲支流河谷保存着厚度超过250米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包括河流相沉积、冰川有关沉积和河流相沉积.该层序最上部从四曲哪吗河谷跨过分水岭一直延伸至舍曲上游,叠瓦状排列的砾石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2008-2013年期间,本文在龙门山地区岷江、沱江上游流域进行了多期次的定点现代河砂采样,结合震前同一点位的河砂样品数据结果,发现:(1)受汶川地震影响,龙门山地区河砂石英10Be浓度明显降低,并且震后5年仍未恢复到震前水平;(2)河砂石英的10Be稀释程度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以及时间上的变化,通过河砂10Be稀释度和流域内滑坡分布、年降雨量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主导河砂10Be稀释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