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和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mingyu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情况。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40例丙肝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亚群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分子PD-1的表达。结果:丙肝患者CD4+CD25+Treg细胞与HCVRNA载量呈正相关,CD4+T淋巴细胞表面的负性调节分子PD-1也与HCV RNA载量呈正相关。结论:CD4+CD25+Treg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及C D4+T淋巴细胞表面抑制性分子PD-1的升高可能抑制HCV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影响病毒的清除,导致HCV感染慢性化。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我国HIV/AIDS患者接受NVP为核心的国产仿制药物的三种组合方案,进行治疗2年的临床疗效、免疫学和病毒学疗效以及药物安全性和毒副作用的评估和比较,以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方法:筛选362名HIV/AIDS患者,198例患者符合人组标准,随机纳入三个治疗组,用药方案分别为A:NVP/AZT/ddl;B:NVP/3TC/D4T;C:NVP/AZT/3TC.应用SPSS 1
目的:探讨脂质体和电穿孔法在HBV X基因转染L02细胞中的差别及X基因蛋白产物对CⅡTA和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HBV X基因重组表达质粒,通过电穿孔和脂质体法转染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以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表达水平评价转染效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L02细胞HBV X蛋白的表达水平.RT-PCR、流式细胞技术及w
目的:研究HBV干预后小鼠肝脏树突状细胞p-IRF3及其下游Ⅰ型干扰素表达的变化。方法: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肝脏树突状细胞,并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4在24孔板中诱导培养.采用超离心技术获得HBV病毒,并用q Reahime-PCR检测。第5天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为两组:一组与HBV共培养为HBV组,另一组加入等量的细胞培养液作为正常对照组.24h后,两组均加入Poly I:C刺激,
目的:观察自拟护肝抗纤煎联合拉米夫定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32例,分为治疗组134例、对照组98例.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片(0.1/次,1次/日)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片(0.1/次,1次/日)和自拟护肝抗纤煎.3个月和6个月观察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LN、ⅣV-C、PCⅢ.结果:治疗组血清PCIII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0.0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然病程血小板计数动态变化和血小板减少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影响。方法:对37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进行4周连续观察,对187例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治疗前血小板减少对干扰素停药或减量的相对风险性及对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应答的影响.结果:伴有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周内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前血小板减少患者干扰素停药或
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个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来说,无论是在决定何时开始抗病治疗,还是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治疗方案的改变、何时停药及停药后复发的预测方面,都会紧紧依靠病毒及其相关抗原表的检测,也就是说病毒及其血清学的检测指导者治疗患者的选择和RGT治疗策略。本文就如何选择治疗时机和如何应用RGT治疗策略进行分析,当患者的HBV DBA有明显下降且ALT升高(即使轻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肝细胞内的HBcAg分布规律与肝组织炎症以及血清病毒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958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生化学、病毒学、肝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到HBcAg在患者肝细胞内的分布类型呈核型、浆型、混合型等;对不同分布类型的各组之间进行比较:血清ALT水平升高的程度,(P<0.001);及肝组织学炎症的程度在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01).其
目的:观察白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初步疗效。方法:12例经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无明显效果的肝衰竭患者。在无菌条件下采集骨髓100-200ml,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出骨髓干细胞,通过介入的方法经肝动脉注射人肝内,静脉输注肝细胞生长素1-2周。观察移植后1月、2月、3月和6月患者症状、体征、肝脏生化和凝血酶原时间等的变化。结果:9例肝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白蛋白升高、胆红素降低,肝脏功能改善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所致胃肠功能障碍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正常SPF级Wistar雌性大鼠65只,随机分为2组,取肝及胃肠道组织,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正常组和模型组肝及胃肠道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正常组和模型组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肠道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且形态发生改变。结论:结论:(1)硫代乙酞胺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亚群的表达率及干扰素治疗对DC亚群表达率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DC亚群表达率;比较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不同基因分型、HCV-RNA定量不同及不同转氨酶水平患者的DC亚群表达率的区别,动态观察DC亚群表达率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结果:治疗12周后的患者D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