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天内连续在华东沿海登陆三个台风的综合分析

来源 :第九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28日-8月3日在西太平洋洋面连续生成3个热带风暴,分别为9号"苏拉"、10号"达维"和11号"海葵",这三个热带风暴随后都加强为台风或强台风,并在8月2日-8日间先后以台风级别在华东沿海一带登陆。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高分辨率红外云图等对这三个台风的生成和移动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
其他文献
观测和模拟研究都表明,局地下垫面(地形、地质、植被和土壤等)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对中尺度环流以及云和降水系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通过改变黄山地区的模式地形高度和地表植被类型,研究探讨地形和植被的改变对云和降水过程的影响机制。模拟了黄山地区2011年6月的一次暴雨个例,分析了黄山地区云的发展状况和降水场特征。
区域自动气象站是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的重要基础,由于野外工作条件复杂恶劣,区域自动气象站经常会出现各种故障,特别是雨量站的故障,其数据对天气预报分析造成一定困扰,也影响气象资料准确性和完整性。随着气象事业的不断发展,雨量站的数量和故障几率随之不断增加,从而对日常的维修维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站起维修维护后做好记录,安排保障人员定时检查,熟悉自动站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把故障率降到最低,发生故障及时
本文从天气学角度分析了2007年3月4日-5日烟台沿岸发生的重大风暴潮过程的形成原因。得出此次风暴潮过程的天气系统为黄海气旋与北方强冷空气的共同作用的,而强烈持久的向岸风及其风应力作用是造成风暴潮的重要因素,与天文大潮叠加和有利的地形条件加剧了风暴潮强度。
利用南京基准气象站2001~2010年逐日4时次气象资料,运用Pasquill稳定度分类方法,计算南京大气稳定度等级,统计分析稳定度的频率分布特征和年、月、日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南京地区大气稳定度出现的频率以中性、弱稳定类及稳定类为主,不稳定类中以C类弱不稳定居多。
微博传播平台具有涉及面广、参与者众、现场感真互动性强、信息发布迅速等优势。根据微博在重大事件可做到随时随地发布、传播信息、随时随地接收和传递信息、随时随地处理和反馈信息的特点,非常适合气象部门开展重大天气预警、预报、实况的气象公众服务,以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的气象科普、防御指引知识的宣传工作等。
本文利用2008-2010年南京站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年南京霾天气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京的霾以轻微和轻度为主,中度和重度仅占6%左右.霾天气一年四季出现均较多,其中秋季出现最多,其次是冬季和夏季,春季相对最少.冬季霾出现的强度最强;(2)一天中11时出现霾最多,其次是14时和17时,这3个时次霾出现的总次数占全部的55%,05时霾出现得最少.轻微、轻度和中度霾均是1
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理位置范围为北纬31°37′~32°19′、东经118°58′~119°58′,东西最大直线距离95.5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76.9公里,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全市土地总面积384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3.74%.镇江市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呈波状起伏,形成以丘陵岗地为主的地貌特征.由于镇江北靠长江、京杭大运河,为强
本文选取1960-2008年近49年来江苏111个典型暴雨天气过程,通过对其500hPa高度距平场进行EOF分型,将暴雨过程分为两脊一槽型暴雨、纬向型暴雨和双阻型暴雨,并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中逐日平均高度场、风场、温度场分别分析各类型暴雨过程的前一日和当日500hPa、700hPa高度场、850hPa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探讨各类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提高对暴雨的预测和防灾减灾能力。
大气颗粒物来源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排放。近年来随着工业、交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为颗粒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对雾霾天气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我国很多城市雾日减少,霾日增多。雾霾天气除了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工农业生产外,雾霾中的细颗粒物能进入人体并沉积于下呼吸道甚至肺部,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危害。
数值预报积分过程中引入非局地随机动力过程是一种新的计算范式,必然对现行集合预报理论及应用带来新的研究内容。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计算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传统的集合预报计算范式与考虑模式内在随机性的集合预报计算范式的概念与方法,从两者的本质区别可知,开展随机强迫在集合预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既有严密的数学基础又有一定的物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