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大熊猫的繁育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12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fanglong198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和分析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情况.圈养条件下对大熊猫采用自然交配、人工授精以及联合使用自然交配与人工授精三种方式进行配种,其中自然交配后再辅以人工授精产仔率达90.5﹪,自然交配产仔率为58.1﹪,人工授精繁殖效率较低,产仔率为29.9﹪.大熊猫是延迟着床动物,妊娠期差异较大,妊娠期平均为144±20天,其最长妊娠期为198天,最短妊娠期为83天.大熊猫初生幼仔体重在54克至225克之间,平均为144.59±40.59克,幼兽体重仅相当于母体体重的0.06﹪~0.25﹪.圈养大熊猫育幼的采用自然育幼、人工辅助育幼与人工育幼三种方式;自然育幼方式下,幼兽可获得足量的初乳抗体,幼仔成活率最高,其次为人工辅助育幼,通过大熊猫母兽与人工交替哺育达到让双胞胎幼兽均吃上初乳的目的,其育幼的成活率仅仅低于全母兽哺育大熊猫初生幼仔,是大熊猫弃仔后的首选育幼方式,再次是人工育幼,这是一种风险最大成活率最低的育幼方式,目前采用该育幼方式仅养育成活一只大熊猫幼仔.随着1990年大熊猫双胞胎育幼技术的突破,大熊猫幼兽的成活率从90年以前的33.91﹪提高到90年以后的70.97﹪.圈养大熊猫繁育尚需进一步解决种公兽培育、提高大熊猫人工授精效率及初生幼仔成活率这三个关键问题.
其他文献
小鼠由于很容易获得大量的遗传学信息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实验动物.通过应用小鼠胚胎开发了大量的先进技术.由于小鼠妊娠和传代时间短,分别为20天和约3个月,所以研究鼠类的发育和繁殖生物是非常容易的.转基因小鼠的研究与哺乳动物转基因基本上是相关的.然而,在繁殖工程的某些领域,由于操纵未受精卵母细胞的技术上困难,小鼠模型是不够的.例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成功地在绵羊、牛和兔上应用了显微受精和核移植技
本文以Piezo操作系统为技术支撑,在掌握小鼠胞浆内精子注射技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的基础上,进行了ICSI技术生产试管小鼠的尝试.来自成年昆明(KM)小鼠附睾尾的新鲜精子头,直接注射到B6D2F1小鼠卵母细胞质中,注射后1h,88.6﹪的卵母细胞存活,6h后,其中90.3﹪排出极体、出现原核.用CZB溶液继续培养ICSI胚胎,72h和96
选用Sat2、Sat3、Sat4、Sat5、Sat7、Sat8、Sat12、Sat13、Sat16、Sol28、Sol30、Sol03等13个微卫星位点PCR扩增30只吉戎兔的基因组DNA,然后在8﹪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分型,检测结果为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46个,平均杂合度(H)为0.57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31,双亲资料未知时13个位点的累计非父排除率(PE)为0.935226
将试验羊按年龄和体重配对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羊超排后在发情配种时注射促黄体素(LH)80IU,发情配种后3d时开始以3d6次法注射孕酮(P)6ml.对照组不注射LH和P.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和配种后的不同生理阶段分别进行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然后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中促黄体素(LH)、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孕酮(P)的含量.在发情配种后6d时采用手术法冲胚.采胚结
将试验羊按年龄和体重配对分成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羊超排后在发情配种时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LHRH-A)15μg,发情配种后3d时开始以3天6次法注射孕酮(P)6ml.对照组不注射LHRH-A和P.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和配种后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采血.采血后分离血清,然后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清中促黄体素(LH)、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孕酮(P)的含量.在发情配种后6d时
本研究在繁殖季节,选择优秀的36头塔里木种母鹿作为供体,选择受体马鹿73头,采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处理.供体鹿平均可用胚4.6枚,移植受胎率52.05﹪.超排处理的时间对超排效果影响较大,在发情旺期超排效果较好.自然发情母鹿7头,受胎5头,受胎率71.4﹪,比同期发情移植的成功率高19.35﹪.供体母鹿处理以CIDR+FSH(8mg)+PMSG(400UI)的组合实用,效果好,平均每头8
为了加快肉羊繁殖,本文应用了胚胎移植技术,但在胚胎移植过程中,由于饲养的方式和羊只营养状况的原因,使羊胚胎移植的受胎率受到影响,以致影响着羊的繁殖速度.本试验根据饲喂方式和营养状况的不同,观察其对同期发情率和受胎率的影响.
采用CIDR+PMSG分别对63头塔里木马鹿(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天山马鹿(Cervus elaphus songaricus)和梅花鹿(Cervus nippon)进行发情调控.试验发现,塔里木马鹿的发情主要集中在撤除孕酮后48—52小时内.三种母鹿的受胎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应用CnRH或HCG处理可显著提高母鹿的受胎率(P0.05).试验
本研究探讨了水牛腔前卵泡大小、培养方法及相关因子对其发育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套水牛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体系.
本研究在骆驼的繁殖季节,通过观察测量从屠宰场采集的85个双峰驼卵巢,研究卵巢形态及卵泡分布、黄体的数量、直径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双峰驼的卵巢上分布有众多大小不同的卵泡和黄体.所有卵巢都有卵泡分布,平均可达20.02个.单个卵巢卵泡数最多可达69个,直径可达33.1mm,一侧卵巢可存在不同阶段的退化黄体多达6个,黄体直径最大可达28.4mm,黄体体积可占整个卵巢的3/4.(2)中等以上的卵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