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类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及其运用

来源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电视新闻)委员会2012年(第二十届)新闻理论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就是用符号进入媒介系统传播并为受众所接收到的客观事物变动的重要信息。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非语言符号被广泛运用,效果突出.主要体现在视觉性非语言符号(画面语言)和听觉性非语言符号(音响语言)等方面. 本文具体分析了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之运动画面(画面语言)和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示意图和图表及照片和图片的运用。分析了听觉性非语言符号(音响语言)中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的运用。 非语言符号所传达信息对语言的内容起补充、说明作用,有利于观众对事物整体的理解和把握。当二者冲突的时候,相比于语言符号,更愿相信非语言符号,因为由于非语言符号的不可抑制性而散发出的信息往往更真实、更客观、更有说服力。总之,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传播信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的表现如下:辅助语言符号,扩大信息量,深化新闻主题。提供真实、可靠信息,增加新闻含量。增强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提高传播效果。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电视的主要特征就是能通过非语言符号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恰恰又说明了非语言符号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运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个体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伴生品,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又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体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必须摒弃单一的整体视角
本 色  一种素简惊艳了季节  关于生命最有意义的过程  其实就是经历风吹雨打后  依然能找回原始的本色  五彩斑斓的人世间  有多少绚烂就有多少晦暗  风拂过莲湖左岸 水面没有波澜  向善 向善 向善 至美莫若  静守初心 浅笑安然  在高出尘世的角度里  以湖为镜 向上简单立定  若摇曳 一种精神  总是波光粼粼  在高出尘世的角度里  拒绝卑微和怜悯  风频频路过 不会绕道而行  总以鉴赏者
期刊
期刊
  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已是历年来新闻界所必不可少要提上日程的课题,因为它涉及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侵权与维权的问题。以至于新闻侵权诉讼在我国历经了一二十年的历史,至今,这
会议
2009年,新浪网率先推出上限140个汉字的微博客(简称"微博"),很快便受到国人的关注和喜爱.继而,随着"微博"的完善与推广,借助于智能手机大普及的潮流,文、图、音频、视频的传
  一、经济财经类电视频道的现状;二、经济财经类电视频道所遭遇的基本问题;三、经济财经类电视频道发展的"上中下"三种策略。
期刊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成都电视台新闻中心(成都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上百名记者,编辑、主持人积极投身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深人街巷、扎根乡村、来
在欧美已经成型并运行了上百年的社会政治体制中,新闻媒介是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并存并行的所谓"第四权力".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力既是"第四权力"的核心,也是构成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