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特异性结合多肽CP1564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 :《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十二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暨第二届药物分析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d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CP1564是一条可以与结直肠癌血管靶向结合的新型多肽,可发现直径2mm的微小肿瘤。本实验通过PK研究,评价CP1564在肿瘤原发灶动态分布与消除的特征规律,并解释其作为多肽药物所特有的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TMDD)性质。
其他文献
OBJECTIVE A rapid chromatographic analytical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fat-soluble vitamins (K3, A, K2, D2, D3 and E) in pharmaceutical supplement samples is proposed.
目的:比较白芷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CO2 SFE)、甲醇超声提取(MUE)、70%乙醇超声提取(70%EUE)、70%乙醇回流提取(70% ERE)四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方法:白芷粉末用CO2 SFE、MUE、70% EUE、70% ERE四种方法分别进行提取得到白芷的四种提取物。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白芷四种提取物进行分离并测定白芷活性成分欧前胡素与异欧前胡素的含量。
This work presents a sensitive voltammetric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curcumin by using a electrochemically reduced graphene oxide (ERGO) modified glass carbon electrode (GCE) in 100 mM KCI-10 mM so
Atherosclerosis i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C-reactive protein (CRP) directly participates in all stages of atherosclerotic process.Although angiotensin Ⅱ (Ang Ⅱ) is capable of inducing CRP generation
会议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佐匹克隆片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Thermo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0.05 mol·L-1磷酸氢二钠(用10%的磷酸调pH至6.5)一乙腈(65∶3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303nm,柱温35℃,进样量10μl.结果:佐匹克隆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3.85和7.71ng,在10.1~505.0μtg·m1-1范围内呈良
目的:优化样品处理过程,建立口腔溃疡含片(散)中同时测定靛蓝和靛玉红含量的方法.对现行标准中含量测定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方法: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色谱柱:Welch C18,5μm,250mm×4.6mm,流动相:甲醇-0.02%磷酸溶液(65: 3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9nm,柱温35℃.结果:靛蓝在6.912~172.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目的:建立太白蓼的高效液相特征图谱,用于其质量控制.方法:采用HPLC法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nm,以甲醇-乙腈(60-40)的混合液为流动相A,以0.5%甲酸溶液为流动相B,流速1.0mL·min-1,以咖啡酸为参照品计算10批样品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
目的:建立用于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中琥珀酸含量测定的离子色谱方法.方法:采用IonPac*AS11-HC色谱柱,以氢氧化钾为淋洗液,采用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 min-1,进样量10 u L,带DIONEX AERS(R) 5004-mm抑制器的电导检测器进行检测,琥珀酸含量按峰面积以外标法计算.结果:琥珀酸在0.00019~ 0.751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2,n=6
目的:通过研究新风胶囊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雷公藤甲素的溶出变化,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揭示方中主要影响雷公藤毒性的药味。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采用HPLC法测定各拆方组雷公藤甲素的溶出,并对雷公藤与主要影响其毒性的药味配伍前后进行全成分分析。
目的:以雷公藤内酯酮为指标,考察黄芪配伍雷公藤前后的雷公藤毒性成分的含量变化,以期推断其可能配伍减毒机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比较分析黄芪配伍雷公藤前后毒性成分雷公藤内酯酮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层次分析其减毒的物质基础变化,并结合中药七情中"相畏相杀"理论,推断其可能配伍减毒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