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广东省广宁剪纸田野调查与思考

来源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gekk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广东省肇庆市广宁民间剪纸田野调查成果,揭示乡土社会中广宁剪纸的艺术观、经济活动与传承的现实状况.提出对待民间剪纸文化遗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民间剪纸的应用和范式建立在本族群的传统信仰理念之上,与生活相融.科学认知民间剪纸文化结构,掌握文化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因素、制度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在时代变革中,政府与学界都要尊重民间手工艺的自然发展规律,激活和强化其族群文化信仰,为文化的传承提供源动力,维系族群对民族传统的情感与情怀,自觉守望和坚守文化信仰的核心价值,为传承护航.不宜以行政之力硬性推导或干预民间手工艺向产业化发展,把变革与发展自主权交给老百姓.
其他文献
师公面具是师公戏的法器之一,是壮族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表意符号,具有象征神祗、通灵媒介、屏蔽隐己的功能,映射着壮族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识.师公戏与当
文化的发生、传承与变化是一个区域文化生态关系共生的结果,恩施地处武陵山的东北边沿,聚集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是与汉族接壤的区域,其文化带有交融互渗
北魏云冈石窟造像记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这种多元文化体现的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儒释道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北魏与周边国家等文化互
其加达瓦的版画作品是关于西藏这一族群存在及其发展的重要视觉图像.纵观他50年的创作历程,在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野中,研究其特殊的身份与他所进入的社会与艺术场域的关
东巴画、面偶、木偶、编织偶广泛应用于纳西族东巴教仪式中.这些拟象物有诸多象征意义,如象征神灵、鬼怪、牲畜牺牲、替身等.在仪式中,举仪者通过对这些拟象物的迎送、祭拜、
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富田镇陂下古村至今还保留着沿袭千年历史传统的“喊船”民俗活动,传统锡制銮驾器具是在活动中使用的众多仪式性器物之一,其地域特色鲜明,格外引入注目,具
作为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区域,洮岷2地区的民间信仰活动兴盛,神灵体系驳杂,丰富的民间造像融合了多种宗教和民俗信仰成分,在乡村文化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同时,这
在社会发展需求和实物崇拜思想观念推动下,符牌经历了漫长发展历程,巫术礼仪、祝愿祈福、权利身份是其诞生的最初动机,其造型、色彩、材质等元素传播着中国独有文化,体现了中
苏北地区农家生活文化承载了当地的民俗、民风、农耕等方面,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耕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文化内涵,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源泉,本文将通过感受农事生
自“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启动至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一直是近年社会各界瞩目的热点问题.总体来看,三地经济一体化进程固然有一定发展,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