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服务再提升-停复水讯息多元化服务

来源 :第八届海峡两岸水质安全控制技术与管理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c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来水供应与民众息息相关,然而台北自来水事业处(以下简称北水处),每年各项工程施工停水达数百件,易造成民众的反感,如何提供便捷完整讯息服务,让民众可以完整了解各项工程时间、区段、停复水信息,以提升为民服务之成效,为本研究之主要课题。藉由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与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结合运用,将日常停断水申请案件配合北水处之GIS系统,建置停断水讯息地理信息化服务,取代过去的文字讯息,并将停断水之区域范围运用GIS技术以可视化方式直接显示于地图上,便利民众查询,提升整体便民成效。
其他文献
欲有效地排除供水管理的问题,并提高小区供水系统检漏作业的准确率,本研究以澎湖县白沙供水系统为例,于白沙净水厂外道路设置四区监测井,并在井内架设超音波流量计进行全天记录监测,再配合管网理论计算分析各小区供水管线最小流量与瞬间流量的时间变化.对于水收支异常之小区块则在供水站封闭其余连外管线,以加压供水方式全数集中于此区管网圈,用管网计算推估可能漏水异常点,再佐以人力进行补音器听音检漏,藉此提高检测地下
白沙净水场抽取深井地下水及赤莰地下水库水做为主要原水水源,但由于盐化关系,目前采用逆渗透(RO)系统为赤莰地下水库水及部分深井水之脱盐程序,然因使用之前述水源时,其二氧化硅含量较高易造成RO膜阻塞,致使产水量降低影响净水场供水能力,为保障居民长期用水安全及符合环保署最新修正公布之饮用水水质标准,故研拟采用不受二氧化硅影响的电透析处理设备为规划解决方案。本研究藉由倒极式电透析(EDR)模型试验进行适
为满足出厂水浊度≤0.2NTU的控制标准,塘沽中法各水厂在原有混凝剂复配投加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沉淀后二次投药点,使沉后水中胶体颗粒表面性质发生改变,相互间继续混凝,并与滤料间的相互吸附能力加强,从而达到提高过滤效果,降低滤后水浊度的目的.二次微絮凝工艺并非传统的单纯提高混凝药剂投量,而是合理调整了药剂的投加点,所以,该絮凝工艺的应用,在原水水质相近的情况下,在使滤后水浊度降低40%的同时,制水药剂
针对中山S水厂原水微污染的特点:氨氮、高锰酸钾指数(CODMn)、铁、锰变化大,本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二氧化氯预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原水中氨氮和CODMn是主要消耗二氧化氯的物质;二氧化氯对铁、锰,特别是锰的去除效果比氨氮、CODMn好。对S水厂原水而言,二氧化氯预氧化投加量为2~3mg/L(以总有效氯计)时才能有效去除锰,保证出厂水色度合格。二氧化氯投加量增加导致出厂水的消毒副产物超标较多。通过调
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情,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将新型二次供水设备研制及产业化列为课题进行研究。根据课题要求,本课题将从稀土永磁电机的应用、建立全国二次供水水力平衡数据库、以超滤膜为核心的水处理工艺与设备的对接、集成水质与系统运行数据的检测系统、不锈钢的防腐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为我国的二次供水设备更新换代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
采用瓶点法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对青草沙原水中MC-RR和MC-LR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pH、PAC投加量及预氯化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平衡时,10mg/L的PAC对MC-RR和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和71%以上,对MC-RR有更快更强的去除效果。增加PAC投加量对MCs去除效果影响较小,但pH降低更有利于PAC对MCs的去除,不同加氯方式对去除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以长江陈行水库原水为研究对象,探讨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对水中CODMn、UV254、浊度、氨氮等的去除效果,评价粉末活性炭投加下超滤膜跨膜压差(TMP)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超滤膜出水CODMn浓度均值为1.10mg/L,平均去除率48.7%,UV254均值为0.016cm-1,平均去除率76.2%;粉末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对水中氨氮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出水浊度保持在0.031NTU以下;组合工艺
饮用水消毒过程中,消毒剂可以与源水中的天然有机物和溴离子发生反应,生成含溴消毒副产物,这些消毒副产物具有比相似的含氯消毒副产物更强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由于天然有机物分子组成及其复杂,消毒过程中生成的含溴消毒副产物分子组成也非常复杂。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小部分饮用水含溴消毒副产物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或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母离子扫描的方法获得,很大一部分含溴消毒副产物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水源切换过程中,由于水源水质的变化可能会导致管壁腐蚀产物释放进入水体,造成用户端水质恶化甚至发生"黄水",但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为了解管壁生物膜对"黄水"现象发生的影响,采用454高通量测序对北方某市供水管网中不同供水水源、不同管垢形态上的生物膜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生物样品中检测出的细菌共包含21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最重要的组成。与通地下水源的管壁
针对供水管网水力模型中监测点布置的优化计算不易得到确定结果、运行数据不能完全代表管网状况的问题,提出反映管网节点水量和节点压力变化的节点覆盖水量和节点相关水压的多目标遗传算法,综合灵敏度分析、爆管分析,结合测压点布设原则、管网拓扑结构、水力计算结果最终确定测压点优化选址的方法.该方法用于城镇大规模实际管网中,采用管网节点中的0.3%个节点为水压监测点即可覆盖约45%的管网节点与43%的管网水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