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探测资料在闽东南沿海一次局地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来源 :福建气象学会201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_pacif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区域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 再分析资料对2018 年4 月24 日闽东南沿海的局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大尺度的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不是非常有利,地面辐合线和925 hPa 切变是触发强对流的主要机制.暴雨落区位于se θ 等值线密集带和低层强辐合区.V-3θ图对分析这次暴雨天气有较好指导作用.雷达回波出现低质心结构、列车效应、后向传播等特征时有利于短时暴雨的发生.风廓线雷达可以看到中低层间的风切变、水汽输送,判断系统的移动、强度和过境时间,对降水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针对防雷检测资质放开后,检测单位存在的检测活动不规范、标准引用不准确、仪器使用不当等共性问题,提出如何加强防雷规划化检测,不断促进和提升我市防雷安全管理水平。
根据上杭县1981~2017 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上杭县暴雨的时空、强度分布特征及造成暴雨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结果表明:上杭县暴雨集中出现在3~9 月,发生率最高在6 月,其次是5 月和8 月.3~6 月的前汛期暴雨主要是由于切变线与高空槽共同影响,7~9 月的暴雨主要受台风影响.简要分析上杭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情况,提出防灾减灾建议.
本文利用1961-2017 年龙岩地区的7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龙岩地区暴雨发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龙岩地区的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文通过对三明市近30 年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气压等要素的变化趋势,探讨对能见度影响的分析。结果 表明:近30 年以来,三明地区秋季能见度最高,冬季最低。相对湿度、气压等要素对能见度影响较大,水汽压与年降水等对能见度影响不显著。
利用1870—2015 年NOAA 长重构的海温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 站降水资料,研究了热带海洋夏季暖池面积变化特征和夏季暖池中心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 表明,(1)暖池面积从20世纪70 年代就开始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其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全球变暖。总体来说暖池中心强度变化并没有特别显著,只有个别年份之间的变化显著。(2)当5、6、7 月份暖池
本文对三明市将乐县2018 年6 月5-7 日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应用。结果 表明:700、850 hpa 切变线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物理量场K 指数处在32-40 中心内,沙氏指数处在负中心附近负数区,分析发现以上三个条件可以作为今后大暴雨天气预报的参考。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2018 年6 月5-7 日龙岩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副高边缘和高空槽的西南急流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暖区暴雨触发的关键,配合中低层切变、急流等系统的影响。物理量场诊断分析表明,强降水期间,龙岩市上空湿层深厚,高低空良好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
根据漳平市1958—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漳平市暴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漳平市近60年暴雨日数共246天,年平均暴雨日数4.1天,年平均暴雨量285.9mm,暴雨主要出现在5—6月,集中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6月上旬是暴雨最集中和暴雨强度较大时段,暴雨初日最早出现在1959年2月16日、最迟出现在1987年9月21日;暴雨终日最早出现在1968年6月1日、最迟出现在1994年12
本文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闽西北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Pa 上闽西北受西风槽、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三个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700hPa 上热带气旋外围的西南暖湿急流经过闽西北地区,850hPa 在闽西北西侧的江西境内有西北干冷气流,闽西北东南侧有偏南或东南暖湿气流,925hPa在闽西北东侧的海上有偏东湿气流,四支不同性质气流在闽西北交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8年9月23日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高空槽、低层切变、冷空气渗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发现:强降水期间,闽北上空湿层深厚,不稳定能量堆积,高底层配置较好,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此次暴雨过程即具有对流性强降水回波特征又具有絮状稳定性降水回波特征,是锋面降水与局地热对流降水二者叠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