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型骨水泥单体释放量及其影响因素的体外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rti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测定注射型骨水泥聚合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释放量及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首先将注射型骨水泥制备成3ml球形试模并分为3组,分别于10min、12.5min、15min将骨水泥球投入15ml的PBS液中,随后的60min内每10min洗脱1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洗脱液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的浓度,从而计算出单体释放量及其时间变化曲线,同时比较这三组骨水泥试模单体释放量的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外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接触病人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限,由于外科工作忙,护理任务繁重,护士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极易导致身心疲劳。因此,外科护士应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和自身防护意识。为促进外科护士身心健康及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对于外科护士潜在的职业安全危险因素、防范措施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小组综合技能考核在护生骨科临床带教中应用效果研究。方法: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实验对象均为在骨科9周实习的全日制护生。对照组为2010年7月到2012年5月在脊柱外科9周实习的护生163名,试验组为2012年7月到2014年5月在骨科9周实习的护生139名。
目的:探讨指端修复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指端功能的修复。方法:手指指腹皮肤缺损多存在肌腱和末节指骨外露,单纯采用植皮方法处理比较难成活,采用皮瓣修复方式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针对外伤性指端缺损的不同类型,如横断伤指腹部缺损,指背皮肤缺损,指侧方向缺损等,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缩短直接缝合游离植皮,各种皮瓣如,邻指皮瓣、鱼际皮瓣、指固有动脉岛壮皮瓣、筋膜皮瓣、再植、砪甲瓣或足趾甲皮瓣,手术往往对手其他部位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马尾综合征大小便、下肢功能障碍的恢复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4年11月的12例马尾综合征患者,男性8例,女性4例;发病时年龄36-51岁,平均45岁;病程3天至18天,平均7天;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大小便功能障碍及会阴部麻木,9例患者出现下肢不全瘫,8例男性患者中有7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均急诊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治疗。
目的:明确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采用物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融合术的11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62例;年龄54-75岁,平均66.7岁;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37例,腰椎管狭窄症47例,腰椎滑脱症23例,腰椎内固定翻修术7例.
目的:在手外科,大部分患者手部受伤腿脚活动自如,所以很多患者不会安安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休息。一只手受伤另一只手输液治疗,而患者也会经常用输液的手拿取一些东西,所以即使用的是留置针也容易脱落。由于一些患者特别是患儿,存在着配合度很低,有时留置后固定不适当或患儿好奇、活动加剧、翻身拉扯造成导管脱落、局部肿胀、外渗而使留置失败。
目的:分析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形成的原因,针对术后DVT的发生率,共同探讨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对策,以期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规范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提供客观的依据。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骨科病人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而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病死率高,后果更为严重.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1],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可达40%,DVT继发肺栓塞发生率为4.6%~19.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后路Wallis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3月-2014年8月我科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相应节段Wallis固定的方法治疗,年龄45-67岁,平均52岁,其中L4/5节段16例,L3/4节段13例,L4/5、L3/4双节段3例。
目的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慢性疾病随之而来,慢性伤口就是其中一种。比起急性伤口,特别是难以愈合的慢性伤口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医疗实践,耗时长,治疗难,与此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