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过程余热利用现状与进展

来源 :首届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局能源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过程中各种窑炉的热效率都很低,其中窑炉、转炉和焙烧炉等被高温烟气、炉渣等带走的热量比例高达40~60%,即使机械、玻璃、造纸等工业过程的余热也占15%以上,因此科学高效地回收余热降低能耗对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环保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介绍了当前中国工业生产过程中余热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探讨了各种具有应用前景的余热利用技术,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工业过程余热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科学和高效地利用工业过程中的余热提出了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木质纤维素是自然界里的最大宗材料.怎样可持续地利用,是全球关注的世纪性课题.开发利用木质纤维素对人类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可能超出了多数人的想象.本文阐述发酵微环境调控技术在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指乙醇)中的最新进展.运用发酵微环境调控技术对木质纤维素生产生物燃料不仅节能、节水、节地、环保,而且能解决现代世界面临的能源问题。目前国内外木质纤维素加工的处理方法可分为3类:①物理加工方法;②化学处理
本文介绍了中国风能产业尤其是小型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概况,在分析比较了两种风力机类型的优缺点后,指出了垂直轴风轮在小型风电技术中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对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垂直轴风轮—S型(Savonius Wind Turbine)和螺旋型风轮(Helix Wind Turbine)的优缺点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隐含的联系,巧妙地提出一种改良方案将两者优势互补,为解决边远地区游牧民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然而垃圾中又蕴藏着大量的宝贵资源,如果可以清洁、有效地将其利用则会收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而传统垃圾处理方法,各自存在缺陷,二次污染难以避免,其发展已经受到制约.目前国内外的对垃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表明,垃圾热解熔融处理方法,比现有的垃圾焚烧处理无害化效果更好,不会带来二噁英重金属等二次污染,有望成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新
本论文叙述了国内外波浪能发电技术——振荡水柱技术、振荡浮子技术和越浪技术的现状,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波浪能装置,分析了波浪能技术目前研发的重点及今后可能的商业利用.
随着中国生物质废弃物成分的变化,原有的垃圾处理技术已经跟不上实际需要.本文重点介绍了城市生物质废弃物燃气化技术中的厌氧消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厌氧消化技术的发展趋势.燃气化利用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而先进的设备是生活垃圾燃气化利用的基本前提和硬件保障,是项目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目前,国外在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和生物燃气利用方面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配套设备也已经向大型化、成
加拿大是个耗能大国,但有能源出口;因此其能源情况及可持续性值得中国关注及与其扩展合作.加拿大国内除安大略,亚伯特和萨斯喀彻温三省外,其能源主要由水力发电产生,因此加拿大的能源可持续性强而且稳定.安大略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加国总值百分之四十,但可再生能源不到其总能源的四分之一.未来十年,安省将带领加国在可再生能源及低碳能的发展,包括取替烧煤发电,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核电.
节能减排是重大国策,必须强力推行,没有退路。必须标本兼治,标是物质、科技、管理、当前;本是精神、文化、长远。本可促标,精神可变物质,最重要的“本”是坚定不移、脚踏实地走集约型发展的道路。节能减排必须有科学规划,定量估计出各种措施的潜力,可操作性强。必须有强有力的专设机构管理—节能研究管理中心。
采用激光脉冲沉积方法制备了CoP3负极薄膜.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实验表明CoP3薄膜首次放电容量高达1055mAh/g,而在前25次循环中可以达到800mAh/g以上的可逆容量,每次循环衰减率为0.2%.循环伏安曲线得到的位于0.6V/1.1V的氧化/还原峰与充/放电平台电位相符.与之前文献报道的高温或球磨等方式制备的CoP3相比,其容量和容量保持能力都有显著优势.透射电镜结合选区电子衍射(TEM
本文介绍了中国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运输的能耗,分析了交通运输节能潜力,提出要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和运输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科学有序地发展交通运输新能源和替代燃料,重视全生命周期能效和排放研究,大力开发城市公共交通。
本文在系统论述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规模和质量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行业节能历史进程,归纳了行业节能规律,预测了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从钢铁流程工艺特点、余热余能数量、能源管理、用能方式、节能技术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国钢铁工业节能的现状与潜力,指出了节能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措施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