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中茯苓用药剂量研究

来源 :2016第九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是历代医家临证遣方时十分关注的问题,其药物用量大小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因此调查分析我国医堂中药饮片茯苓的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对相关的合理用药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国医堂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一年中的42051张处方,从中列出出现饮片茯苓的处方,采用均数、百分位数、极差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绘制图表描绘出现代医家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剂量区间,对指导中医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用药剂量提供合理的借鉴,以提高中医方药的临床疗效,并将茯苓用量与《中国药典》进行对比,对这些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作出分析。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黄连、肉桂是临床治疗心肾不交,怔忡不寐的常用药对。本文综述了此药对配伍的理论基础,及近年来对此药对在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入外来中药的必要性。外来中药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功不可没,对于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经济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意义重大。本文对外来中药进行了概念分析,概括总结了其引入中国的历史,详细分析了其引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中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各界的高度重视,为外来中药的研究和引入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明确提出引入外来中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通过对药性
目的:通过对中药“气味”药性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进行论述,研究中药“气味”理论体系的构建历程,以深化对中药“气味”理论的认识,进而澄清中药“气味”理论研究中遇到的一些疑难及困惑问题。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逻辑思维推理的方法对于中药“气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结果:“气味”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其来源依据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造成了“气味”标注的不统一,也使得“气味——功效”关联性不能够普遍适用于所有药
目的:“十八反”是传统本草记载的中药用药配伍禁忌原则,然而不仅古代本草记载有含“十八反”反药组合的复方,而且近现代根据古方和名医名方也产生了含“十八反”反药组合的中成药,为更好地为解决“十八反”的历史争议问题,开展对“十八反”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作,现对含有“十八反”反药组合的中成药进行研究回顾、分析和研究展望。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统计工作,对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药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induced liver injury,HILI)的发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诊断目前尚缺少客观、规范的统一标准。由于中草药本身组成和用法的复杂性特点,如中草药品种混淆、炮制不当、有害物质污染等质量相关因素,以及中西药不当配伍、未辨证用药、患者自身体质等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造成HILI在临床上常出现难以准确诊断或者诊断不准确的情况。此外,囿于对中草药安全用药知识的科普
苦参为豆科植物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异名水槐(《神农本草经》),苦骨(《本草纲目》),地槐、白茎(《明医别录》),川参(《贵州民间方药集》).另有凤凰爪、牛苦参、沼水槐等名称.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苦寒,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2015版《中国药典》载其“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
1、《内经》的药性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都是以阴阳、五行的哲学来进行概括的。且以阴阳学说为总领,贯穿到各种药性之中;而五行学说只在以形质如五味理论方面作为说理工具。《阴阳应象大论》与药性有关的内容主分前后两大部分,前面主要以阴阳来论述药性,讨论药性范围甚广;后面部分以五行五脏来讨论药性,主要论述了五味、五色、五气等药性及其与五脏之间的联系。在具体药性的认识和探索中,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取象比类的形象
会议
目的:为深入研究“瓜蒌-薤白”药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来有关瓜蒌-薤白的文献,对瓜蒌薤白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瓜蒌-薤白药对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作用机制包括:①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降低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CK的活性和血清丙二醛(MDA)的含量,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抑制缺血心肌细胞Ca2+超载,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