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

来源 :2015年中国城市地理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an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山东省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四大经济区域为依据,结合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将山东省划分三大区:鲁东区、鲁中区、鲁西南区。基于2001~2013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的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三大区域差异。并据此提出了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也是国家主体功能规划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城市城镇人口(含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数据,构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关系模型,运用K值法和协调性指数两种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三者协调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但发展相对迟缓。位居“迟发展”阶段的青海省,为了加快推进全省现代化发展进程,获取更多的“改革红利”,在城镇化推进中实现由点状城市拉动形态向区域整合后“组团式”形态转型,于2009年由决策层做出了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战略部署,并于全省“十二五”规划中得到了具体落实。
基于对国家当前城镇化发展新特点及新趋势的研判,从人口、生态、产业、空间四个关键要素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切入,通过对四川省60个县的面状分析与单个县的点状实例调查,总结了新趋势下四川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面临回流人口融入难、城镇化发展生态压力大、传统产业发展困难、土地利用粗放浪费等困境,进而针对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出社会融合、产业发展、生态保育、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自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棚户区改造、老工业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城镇化发展。但区域城镇化仍面临动力不足、城市群实力弱、资源型城市转型困难、乡村城镇化落后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城市职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核心课题。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的居民通勤特征研究已被广泛探讨,但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职住空间研究少见。公租房小区作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集聚区,其居民通勤特征研究对指导公租房选址和公租房小区交通设施配套有较大价值。
会议
基于ArcGIS平台,将区内可达性与对外可达性相结合,以1986、2000和2013年为时间断面,探讨综合评价城市交通可达性的改进方案,揭示辽宁省各城市综合交通可达性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对外可达性测定对区内联系过分依赖几何中心的现象具有一定纠错功能,将内外联系相结合,是改进交通可达性评价的有效途径。
微观尺度的人口空间分布是诠释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方面,对其影响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而且对城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采用西安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城市公共设施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考察常住总人口,常住户籍人口及外来人口分布的影响机理,并对比不同人群的差异。
为完善和优化山东省高能耗行业节能减排创新环境,解决节能减排创新动力不足难题,本课题紧密围绕“创新体系对于区域节能减排的驱动关系”这一中心问题,以能源消耗量高、污染物排放大的水泥行业为研究重点,在充分进行国际比较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总结日本、欧美等国家节能减排的创新经验,分析山东省节能减排创新的优势和不足,从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三个层面构建高能耗行业节能减
运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12年河南省状态层面和资源环境支持系统层面健康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健康城镇化发展的类型区;根据不同类型区健康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多元化健康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了河南省应采用城市群发展模式,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区域的普适性策略;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域推进健康城镇化的相应模式和针对性策略。
中国城镇化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核心话题之一,作为区域差异巨大的国家,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考虑区域特性、针对区域问题、提炼区域模式。在国家政府2014年3月发布第一部城镇化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之后,2014年9月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又于2015年3月将61个地区列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