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2013年山西降水时空分布

来源 :山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36355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山西的气候又呈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基于山西38个测站最新气候资料,应用线性倾向估计、均值分布和EOF等方法,研究了山西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西年平均降水量为494.9mm,较已有的研究有所增加;年平均降水量介于382.8-637.2mm,其变化呈下降趋势,与全国降水的变化趋势一致,但下降幅度为12.6mm/10a,显著高于全国水平.(2)春夏秋冬平均降水量分别为77.6、290.5、114.3和13.0mm,除冬季平均降水量略微增加外,其他季节均呈下降趋势,这与华北地区的研究结论一致.(3)春、夏和冬季平均降水量年代际特征明显,但各有不同,春冬大部分时段波动为反向特征,春季降水多(少)则冬季少(多),近年来逐渐趋于同向;夏季是在显著下降趋势上叠加了年代际变化,且下降幅度最大达9.8mm/10a;冬季波动最为剧烈,平均降水量介于1.1-28.3mm,最多年是最少年的24.7倍.(4) EOF分析表明:年及四季降水的总体一致性是山西降水变化的主导特征,近56a大部分年及其四季降水都表现出一致的偏旱或偏涝,但高荷载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年降水位于中东部、春季降水位于中南部、夏、秋、冬季降水位于南部.(5)年和夏季降水EOF分解各模态的收敛速度较慢,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分别为33%和49%,前三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为69%和70%;春、秋和冬季EOF分解各模态收敛速度较快,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分别高达65%、62%和74%,前三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分别达到81%、84%和86%.
其他文献
利用NCEP/NCAR1°×1°全球分析资料、地面观测降水资料,采用NCAR、NCEP和FSL/NOAA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3年7月9日山西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属于典型的副高切变型暴雨,副高进退缓慢,584线基本在山西南部稳定少动,中高纬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交汇,激发降水云系,造成强降水。三重嵌套的WRF模式比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在气象服务中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本文在研究长治市地质灾害资料、气象资料和地形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获得长治市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时空分布、规模及致灾因素,并通过信息劝法得出致灾因子权重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建立符合长治地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并借助GIS空间分析及图形化显示功能将长治地区单元网格化,利用该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图形化显示,通过与国土
2015年7月份吕梁市天气、气候异常,除出现大范围的持续干旱外,蒙古冷涡长时间持续维持,导致雷暴、局地暴雨、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频发,还出现了持续高温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从气候的角度分析了吕梁市7月份干旱的主要原因,又从天气的角度分析了持续雷雨与高温天气过程。
对2015年8月1日20h~2日20h吕梁暴雨过程,分析了500hPa天气形势和700hPa切变线影响系统,涡度场、湿度场、K指数场等物理量,对多普勒雷达强度回波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给出了该次暴雨的主要着眼点,为今后暴雨预报提供一些思路。
飞机颠簸是大气中的湍流引起的。本文分析了颠簸产生的原因、产生颠簸的天气系统,对飞行造成的影响和应对方法以及预报员的应急处理程序。
2015年8月1日20时到8月2日20时,临汾市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降水落区主要出现在临汾市西北山区,有2个县市6个区域站降水量大于50mm,3个区域站降水量超过75mm,整个降水过程持续时间较长,但前期也伴有短时强降水。本文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雷达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着手,对2015年8月2日临汾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降水过程范围广,前期有对流性降水,后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以及FY2E气象卫星云图、多普雷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5年7月27日对出现在大同市阳高县、天镇县境内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在大气环流由径向型向纬向型调整时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暴雨系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触发条件,卫星云图和多普雷探测资料能较好的监测对流系统的生成与发展。
利用天气学和动力诊断相结合方法,对2014年11月30日-12月2日发生在山西的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特征、中低层锋区、地面冷空气的引导气流、移动路径及物理量场因子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山西的冷空气、大风发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揭示了山西区域性寒潮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强寒潮来临前除环流形势和地面冷高压有显著特征外,物理量场变化也有规律可循,从中找出预报着眼点,提高预报能力,对减轻灾害
为了进一步对春播期间出现的第一场好雨做出准确预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5年4月1~2日大同第一场春雨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揭示出此次过程发生在东亚两槽一脊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低槽、切变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分析了产生降雨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云图特征及雷达回波特征等,具备了大同春播期好雨产生的有利条件,加深了对此次春雨发生机制的认识。
大到暴雨是在有利的环境背景下各种中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强度和落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特大暴雨往往是在特定的地形下产生的。大到暴雨与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夏季各地大到暴雨日频数分布受到地形的影响,由于地形差异造成下垫面加热不均匀产生的局地环流有时和大尺度盛行环流相互作用形成切变线。地形的抬升促进了云和降水的发展,也改变了地面降水特征。对暴雨成因的研究,有利于合理规划布设雨量站网;有利于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