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化学保护剂莱菔硫烷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作用

来源 :山东省泰山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17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植物化学保护剂莱菔硫烷(SFN)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诱导作用的抗肿瘤机制.方法:(1)体外培养人结肠腺癌细胞株Caco-2,观察10-100μmol/L的SFN对Caco-2增殖动力学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2)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FN诱导Caco-2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及其同工型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UGT1A的催化活性.(3)扫描电镜观察SFN诱导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结果:(1)30-l00μmol/L的SFN对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2)10~35μmol/L SFN处理组UGT1AmRNA相对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T1AmRNA表达量与SFN的剂量呈正相关(r=0.79,P<0.01);25μmol/L SFN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UGT1A1(P=0.006)、UGT1A8(P=0.017)、UGT1A10(P=0.008)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30μmol/L SFN作用于Caco-2细胞24h,随着浓度的增加,UGT1A蛋白带的灰度值比值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SFN处理组对杂环胺N-OH-PhIP的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明显增高.(3)扫描电镜观察,25μmol/L处理组无明显改变,50μmol/L、75μmol/L、100μmol/L处理组发生明显的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典型者出现凋亡小体;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随着SFN浓度增高,凋亡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植物化学保护剂莱菔硫烷对结肠腺癌细胞株Caeo-2的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2)小剂量的莱菔硫烷能诱导UGT1A及其同工型UGT1A1、1A8、1A10 mRNA表达,UGT1A蛋白表达增加,对杂环胺的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增强;(3)大剂量的菜菔硫烷诱导结肠腺癌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研究结果表明,频繁的媒体多任务操作与注意力分散和遗忘增加显著有关。  打开柜子就忘了要拿什么,走进厨房又忘了要找什么,刚交代的事不设置提醒的话转身就忘……这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事实证明,记忆力减退已经逐渐向年轻人侵袭,可原因到底是什么?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一直想搞清楚人类健忘的根本原因,以及为何有一些人的记忆力就会特别出色。  随着当下数字文化的兴起,理解媒体多任务与情景记忆(对事件的记忆)
期刊
药物基因组学是研究个体遗传特性对药物反应影响的一门科学.本文综述了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与高血压相关的候选基因多态性对抗高血压药疗效的影响,展望了个体化用药的发展前
南非生物学家的一项新研究称,发现非洲大陆早期人类迁移改变了DNA并保护了非洲人免受疾病和病毒的侵害.该研究分析了来自13个非洲国家的426人的全基因组,其祖先代表了来自整
期刊
中枢记忆前体的早期出现可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控制克隆优势.这一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一免疫学》.rn通过绘制源自单个幼稚前体的CD8+T细胞家族的长期发育,他们发现在鼠
期刊
不久前,荷蘭科学家意外在人体喉咙上部深处发现了一组秘密的唾液腺。他们表示,这个新器官对于癌症治疗中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新器官位于鼻子后面,平均长约1.5英寸(3.9厘米),由于它们位于一块被称为咽鼓管隆凸的软骨之上,因此研究人员将其称为咽鼓管唾液腺。他们表示,这些唾液腺很可能是人体用来润滑和湿润位于鼻和口腔后面的上咽喉部的。  研究人员在借助新技术研究前列腺癌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类唾液腺!
期刊
处于长期恋爱关系的伴侣,他们的面孔是否从谈恋爱时就有些“夫妻相”?还是说他们在共同生活中越长越像?rn近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使用最新技术揭晓了其中的谜团,他们分
期刊
代谢组学相对于其他组学而言是一门较新的组学,不过它已经显示了其在药物发现过程中的巨大潜力,它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新药研制从早期发现到临床开发的全过程,并且可以无伤害地观察
93岁高龄肝移植rn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rn一位土耳其少女在19岁那一年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患有肝病的她急需肝脏移植,然而由于器官衰竭,在等待肝源期间,她又患上了肝性脑病,大
期刊
“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严重低估.”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这一生态领域重要研究成果,北京时间10月29日凌晨获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
期刊
维生素K缺乏(VKD)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出血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发病率低(日本1/4000),但病死率、致残率高,防治工作因此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维生素K的吸收代谢及药理作用,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