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的云南省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2016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ian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子之一。自美国学者Wischmeier和Smith(1978)提出降雨侵蚀力R指标的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以来,对于R值的计算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探讨了降雨侵蚀力的不同算法及其实例应用,如王万忠等较早分析了中国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分配规律,并分析估算了全国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杨子生、石冬梅等、许月卿等、吴广昌分别就中国西南山区的邵通、重庆、贵州、三峡库区、漫湾电站库区和西南地区的降雨侵蚀力进行了分析,赵平伟等对云南省不同量级降雨下的降雨侵蚀力特征进行了分析,但这些研究对云南省降雨侵蚀力研究所用资料或者局限于某一区域,或者年份较短,难以阐明较大范围与较长时间的变异特征且无法直观的显示出云南省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本文针对云南省30个气象站1974年~2013年40年的日降雨数据,运用优化模型计算降雨侵蚀力,借助GIS技术分析了降雨和侵蚀性降雨量的年内和年际分布特征,根据降雨侵蚀力的计算结果,采用ARCGIS内置的Kriging内插模型进行降雨侵蚀力空间插值计算,得到月平均和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数据,最后对降雨侵蚀力的时间变化特征、空间格局和规律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GIS技术是降雨时空分布研究的一种新的有效工具;②云南省降雨侵蚀比较严重,整体表现为由南向北逐渐减小;③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之分,夏季降雨侵蚀力较大,冬季降雨侵蚀力比较小,但多年来降雨侵蚀力呈现下降的趋势。上述分析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为开展地区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提供参考,从而为制订水土保护与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其他文献
  地理舆情视角下进行网络舆情分析是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重要工具,有利于监控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减低事件引发的次生危害。本研究以新浪微博“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
会议
  针对CGT模型在系列案件嫌疑人落脚点预测中未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影响,预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该文章提出了基于地理环境因素与CGT模型组合预测方法:以清远和韶关两市研究区系列
会议
  BP 神经网络、GA-BP 神经网络及SVR 模型是机器学习领域常用的三种预测方法,但在登革热预测方面鲜有人涉及。本文以广州市主城区登革热预测为例,对比BP神经网络、GA-BP
  暴雨内涝是目前较多城市面临的“城市病”。研究证明,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不透水面增加改变了城市的水文循环条件,导致了区域径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但不透水
会议
  长江每年有丰沛的水沙经河口向海输送,对于河口地区而言,悬浮泥沙的变动直接影响河床的冲淤平衡、河口水下三角洲和拦门沙的发育,进而影响整个河口的生态环境。随着近年来自
会议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Distributed Virtual Reality System)环境下,随着三维GIS虚拟场景建模精度越来越高,具有大规模和高复杂性的城市虚拟环境很难在单台计算机上满足实时
  暴雨内涝是城市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困扰着我国许多城市。城市不透水面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断增加,由于不透水地表的入渗量几乎为零,导致城市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汇
会议
  围绕中山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任务,基于现有的地理信息数据与平台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通信和多媒体技术,从地质灾
会议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筑物立面模型重建方法,该方法在空-地LiDAR点云数据精确配准的基础上,提取出机载建筑物的外轮廓线,通过设置轮廓线缓冲区实现立面点云分割,然后采用RANSAC
  针对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的陡峭山坡,本文结合格网划分思想,利用点云多回波信息与回波强度逐个格网进行样本划分,通过Fisher判别分析法,把植被点云与地面点云分离,实现陡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