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探讨了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基本治法,介绍了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状况.
【出 处】
:
第十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及基本治法,介绍了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状况.
其他文献
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应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观察它对重型肝炎预后的预测作用.结论:MARS是对治疗重型肝炎有肯定价值,对MELD<40分以下者具有明显的改善预后作用.MELD评分对重型肝炎预后有预测作用,有临床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丹参联合苦参葡萄糖注射液抗纤维化的临床观察,发现其联合用药对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有明显改善优于单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肝纤维化以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其胞外基质增生沉积为特征,胞外基质成分变化对肝星状细胞激活及其表现功能有重要影响,胞外基质受体—整合素蛋白及其胞内信号分子在其联系中起重要作用.探讨药物对胞外基质与肝星状细胞相互关系的影响,对于了解药物作用机制与发现新的治疗位点有重要意义.中药复方成分与代谢复杂,既往多采用含药血清观察复方的细胞药理机制,但血清含有诸多细胞因子,可干扰实验体系中外源性细胞因子(配体)所引发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对大鼠肝纤维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以DMN腹腔注射合重金属饲料诱导的肝、肾间质纤维化为模型.灌以扶正化瘀方溶液,并以生理盐水为对照.观察肝脏与肾脏的病理形态、Hyp含量、α—SMA表达及肝肾功能.结论:DMN合重金属能诱导大鼠肝、肾间质纤维化;抗肝纤维化药物扶正化瘀方对肾间质纤维化同样有效.
为观察苦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临床疗效,70例患者应苦黄注射液(由苦参、大黄、茵陈、大青叶等)30—40ml,加入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及常规保肝、支持治疗.结果:肝功能复常、黄疸消退迅速,尤其对高黄疸疗效显著,总胆红素复常平均30.4天,退黄疸总有效率94.29%.提示苦黄注射液疗效确切.
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病原,生化,病理及分子生物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临床疗效难尽人意.目前公认的治疗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干扰素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乙肝病毒复制指标转阴率尚不够高,且价格昂贵,副作用大,为国人难以接受和广泛应用.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药源广泛,价格低廉,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的特点.结合临床积累,谈谈自己的想法,以飨同道.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临床理化检查的普及,脂肪肝的发病呈逐年增高趋势.对它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也有了一些认识,治疗上也有了不少的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对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体检人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再将调查与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长期以来,HBsAg阳性及HBeAg阳性一直被作为HBV感染及复制的重要标志.但是随着各种抗HBV药物的大量应用,HBV发生变异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表明血清中HBsAg或HBeAg阴性者HBVDN仍为检测阳性,因此并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而HBVDNA的精确检测PCR法开展又受到限制,尚不能在大量基层医院中开展.因此preS1-Ag作为HBV血清学又一标志,在临床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多认为和自身免疫有关.该病多发于中年女性,确诊时的年龄一般为50岁左右.对PBC的预后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表明,高龄常常为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但亦有研究发现老年PBC患者与一般患者比较,病情相似甚或较轻.本文分析老年患者(年龄≥60岁)的临床、生化、免疫学及死亡率等特征,并和
对60例同期住院的重型肝炎高黄疸病人,随机抽样分组,施行两种治疗护理方法.设灌肠组30人,予以中草药汤灌肠,并与另30例传统式治疗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两组在灌肠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77%,两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研究认为中药灌肠对治疗重型肝炎高黄疸病人,特别是降低高黄疸,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