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进气道动态畸变风洞试验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动力分会火箭发动机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anti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在低速风洞进行飞机进气道动态畸变试验的系统构成、测试原理以及数据处理方法.最后给出了某试验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能够模拟发动机进排气对战斗机气动力影响的风洞试验技术,研制了引射式发动机模拟器以及其校准装置,发展了飞机进气/喷流风洞试验方法.为了验证该项试验技术,研制了简化的战斗机模型,该模型的试验结果表明:该项试验技术可以较真实地模拟战斗机推进系统的进排气情况,进气流量可模拟到90%以上,喷流的最高落压比可达到3.75.该项试验技术为进一步开展进气/喷流对飞机的外流和内流影响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文简要介绍了CARDC-Ф3.2m亚声速风洞大攻角推力矢量转向试验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特点,以及利用PIV技术进行空间流场测量的相关情况.给出了一双发双立尾战斗机模型推力转向作用下干扰气动力的测量和空间流场测量的结果,并进行了简要的讨论.结果表明,推力转向对该布局模型的俯仰力矩特性和相对应状态的模型空间流场尤其是平尾流场产生显著影响.
结构振动信号中混杂的噪声会影响模态参数的识别精度,并会引起虚假模态.本文把小波滤波和平均法分别应用于模态参数识别中,以研究其抗噪声干扰的效果.通过一五自由度系统的仿真表明:应用平均法可提高模态参数的识别精度,并且有利于识别出被噪声淹没的模态;小波滤波有很好的去噪效果,其提高模态参数识别精度可达到或超过三次平均的效果.
高高空无人飞行器通常展弦比较大,要具备大升阻比的飞行特性,因此在风洞试验中需要研制大升阻比的内式应变天平来满足型号试验的要求.研制中通过合理利用天平空间的宽度尺寸来布置测量元件、利用整体结构来解决高度受限制、利用四升力双阻力双侧力形式组合输出来解决大升阻比、利用框式结构来解决刚性问题等措施,很好的解决了设计中的难题,设计出了满足技术要求的新型大升阻比应变天平.
本文介绍了Φ5米立式风洞阻尼器控制系统的设计条件、设计指标,介绍了系统设计、系统调试及应用情况,最后对系统进行了评价。
针对火箭发动机试验中大量压力传感器静态校准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一套压力传感器静态校准系统.系统采用VXI总线自动测试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系统软件采用LabVIEW7 Express开发,并引入虚拟仪器技术、数据库技术和通用测试系统软件框架技术.系统可以在数分钟内完成对数十个压力传感器的校准,并在校准结束后立即给出校准结果报表.
本文介绍了进行旋翼模型气动特性试验的方法,以及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进行的四种桨尖旋翼模型的悬停试验和8米× 6米风洞试验,给出了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不同桨尖形状对旋翼模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悬停状态下,抛物线后掠与前突后掠尖削桨尖旋翼的悬停效率高于梯形尖削及后掠尖削桨尖旋翼;前飞状态下,抛物线后掠与后掠尖削桨尖旋翼的升阻比要高于梯形尖削和前突后掠桨尖旋翼。
采用亚磷酸-镍盐体系通过电沉积制得厚度≥0.5mm镍磷合金镀层,优化了镀液的组成及工艺参数后,成功地得到了高硬度、无缺陷、厚度约1mm的Ni-P合金镀层.经过300℃热处理硬度提高,但产生了大量微裂纹.本文分析了工艺原理、组织及硬度的变化规律等。
会车压力波是影响高速磁浮列车快速、安全和舒适运行的一个重要空气动力学问题.为进一步评估车辆设计,于2003年11月对上海磁悬浮列车在5.1m线间距下的高速会车压力载荷进行了测量,得到了通过列车以400~500 km/h的速度运行时引起的会车压力波的大小,同时测量了距离列车侧面0.5m和1.3m处列车风的大小.
测量旋翼桨叶的压力分布,是获得旋翼气动载荷分布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直升机特有的旋翼旋转运动,即使在相对稳定的悬停状态下,旋翼桨叶表面压力分布也是动态非定常的,同时由于旋翼的高速旋转和桨叶的尺寸限制,又给压力信号的采集和测量造成困难.本项研究采用"桨叶表面压坑(槽)+表面粘贴片式压力传感器+透明胶带襄覆开孔"测量桨叶表面压力的手段,用两副旋翼模型完成了地面悬停和风洞前飞试验,研究了桨叶表面压力测量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