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发展低碳之路探讨--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来源 :第八届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e7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环境问题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有效出路.本文在介绍低碳城市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发展低碳城市的影响因子,构建城市碳循环模型,构想低碳城市标准与发展低碳城市的思路.以长株潭为例对发展低碳城市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剖析,得出城市碳排放总量及构成,找出碳平衡缺口情况,提出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工业生产低碳化、发展模式低碳化、利用清洁能源、加强碳汇功能等发展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结合浙江某水电站5号机组2009年进行的机组减振增容改造,以及对水轮机转轮、发电机定子进行的更新改造,为验证改造后转轮效率特性及机组稳定性,对5号机组进行全面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经改造后水轮机效率及机组稳定性均有一定的提高.试验实测的效率值与由转轮特性曲线得出的效率值变化规律一致,最高效率为95.78%,比改造前同水头下效率高出约1.25%.振动试验所测得不同工况下机组各部分振动及摆度幅值基本控制
最新"瑞智"型(RiverRay)相控阵河流ADCP,使用美国TRDI公司的相控阵、宽带等专利技术,提供一个体积小、重量轻的平面传感器,减小对水流的扰动.相控阵列组成的波束水平流速测验不受声速变化影响(即水平流速测量不受盐度变化的影响).新一代智能流量测验系统,其全自动的操作模式,使表层、深层单元的布设达到最优化,与以往的各型号ADCP相比,实测流量占总流量的百分比和精度都大幅提高,已在中外江河流
研究了激光多普勒流速仪系统参数光电转化电压对数据率、平均流速和脉动流速的影响,光电转化电压增加有利于提高数据率,而对平均流速和脉动流速的影响不同,试验表明光电转换电压对平均流速影响较小,对脉动流速影响较大,光电转化电压在570~630V间,有利于测量脉动流速.
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58%,每年将有1700万的人口转移,这将是建设生态城市和良好城市景观的巨大挑战.研究城镇化进程中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转移主体——农民和企业的主体行为模式,对当地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实践意义.无论是现在的城市还是即将被城镇化的未来城市,维持其稳定发展的脉在于社会层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当追根溯源的时候,发现这种融洽的社会关系源自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历史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己然成为建筑业界的热门话题与趋势.目前,国内历史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的研究已经逐渐升温,然而在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认识以及实践上却存在着愈演愈烈的理解偏差.本文从国内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现状、历史建筑在现代城市中的定位和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适应性策略三个角度出发,寻求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和认识,以探索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设计策略和对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论文从行为模式的角度研究城市社区防灾空间设计.为了研究社区的民众在重大灾害事故中如何防灾避灾救灾,从行为模式的角度出发,探讨民众根本的灾害意识和灾害应急行为,并由此总结出民众的灾害行为特征反应.以期在防灾型社区设计中从灾害—环境—行为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的考虑逃生定向、有效疏散、灾时救援、避难通道、避难据点等防灾需求,并且提出防灾空间的设计对策.
地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良好、合理的交接关系不仅能保证各种车辆、人群顺畅行驶,也能快速、安全地引导乘客进出车站.本文以北京市十三号线五道口站为研究对象,其所处的城市环境非常复杂,研究中运用实态调研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地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接关系的11个影响因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和五道口站的基础条件,提出一种立体交通方式——双分层交通系统,即一次分层为分流乘客和行人,二次分层为分流不同类型的乘客.
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正促使城市建筑走向了多元化与集约化的新时代.当前城市综合体己成为中国城市建筑高效集约化的代表,本文以前人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为基础,并选定城市综合体中HOPSCA这一最具活力的模式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城市综合体的设计理念,提出在设计中要注意项目选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造就成功的城市综合体并带动周边经济;交通便利,良好的交通系统可以支持足够的人流量并形成新的都市核心
城市公共空间人行通道的细部设计直接关系到行人安全与公共空间品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一直偏重于宏观效果的营造,而忽略了细节之处的周详考虑,由此带来一些安全隐患和使用上的不便.本文针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人行通道细部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安全"、"便利"两大理念为出发点,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步行环境为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对路面、绿化植物、照明、排水设施、附属设施的设计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
城镇用地扩张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基于苏州市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苏州市1985-2005年的城镇用地扩展信息,定量测算了1985-2005年苏州市各个地区的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与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协同扩张关系,为构建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低碳城市规划体系提供参考.苏州市1985-2005年城镇用地